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一舞動四方」的劍器舞

茹之
font print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

素有「短兵之祖」、「百兵之君」美稱的劍,最早可追溯到軒轅黃帝時期。據《黃帝本紀》雲:「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 之」。因為其攜帶輕便,用之迅捷,加之佩帶在身上更具神采,所以古代許多王朝的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都以佩劍為榮,並以之縱橫沙場,立身立國, 行仁仗義。其中,唐代佩劍最為盛行,不僅武士佩帶,就連一般的文人墨客也將其視為飾物,藉以抒發淩雲壯志或表現尚武英姿。後來,劍與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成為了道士們手中的法器之一。

根據劍史所記,大抵古劍之長,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則為二至三斤,一般是因人而制。劍的各部位包括有:劍身、劍尖、劍鋒、劍末、劍脊、劍刃、劍格、劍柄、劍首、劍鞘和穗。古代著名的劍器有幹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

持劍而舞在漢代非常流行,因為劍除了能防身禦敵,還能抒發情感。漢代的《劍舞》有單人舞,也有雙人舞;有舞單劍的,也有舞雙劍的。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了一段雙人劍舞表演。劉邦來見項羽,項羽的謀臣範增示意項羽趁機殺死劉邦,但項羽不忍心。於是,「範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 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從上述描述中我們可以獲知,漢人無 論何時何地都劍不離身,其佩劍的主要功用是:自衛、裝飾和娛樂。
四川博物館保存的東漢時期的《鼓縣鼓舞畫像磚》中也描繪了一個舞劍之人。只見他上身袒露,下身穿喇叭褲,昂首平舉雙臂,舞弄著雙劍,右腳上提,正欲踏擊旁邊的鼓。舞姿雍容典雅。此外,河南博物館中的《滎陽河王陶樓樂舞壁畫》也有劍舞的描繪。

劍舞在大唐時期走入了興盛時期。此時的劍器舞動作健美,氣勢磅礴,具有武術的特點,而且與大唐恢弘的盛世氣勢十分吻合。

唐以公孫大娘的劍器舞最好。唐朝著名詩人杜甫的詩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記載了公孫大娘舞劍時的情景:「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 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其雄壯的氣勢躍然紙上。史書記載,劍器舞的服裝也成為當時 社會女性追求的服裝。除了教坊公孫大娘的獨舞外,唐人姚合的《劍器詞》還描述了大唐武士的集體性劍舞。詩中寫道:

聖朝能用將,破陣速如神。掉劍龍纏臂,開旗火滿身。
積屍川沒岸,流血野無塵。今日當場舞,應知是戰人。
晝渡黃河水,將軍險用師。雪光偏著甲,風力不禁旗。
陣變龍蛇活,軍雄鼓角知。今朝重起舞,記得戰酣時。
破虜行千里,三軍意氣粗,展旗遮日黑,驅馬飲河枯。
鄰境求兵略,皇恩索陣圖。元和太平樂,自古恐應無。

北宋時期劍器舞依然十分盛行。據明朝唐順之的《武編》說:「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舞劍,皆能擲劍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妙絕無比。會北戎遺使修貢, 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袒裼鼓澡,揮刃而入,跳擲承接,霜鋒雪刃,飛舞滿空。」從描述中,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劍舞的剛柔相濟、吞吐自如,而且飄灑輕快、 矯健優美,真可謂是「劍似飛鳳」。

宋代宮廷舞中也有《劍舞》表演,但是加進了敍述和情節,不再單純是單個的舞蹈表演。《劍舞》表演開始,「竹竿子」先上場,念誦詞,然後指揮舞隊上下場。表演內容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樂部唱曲子,作舞劍器曲破一段。(舞罷,二人分立兩邊。又有兩個穿著漢裝的人出來,對坐,桌上設水果)「竹竿子」介紹舞蹈的背景,介紹楚漢相爭時 的鴻門宴。接著樂部唱曲子,曲劍器曲破一段。又有兩人上場,一人舞蹈,想要行刺右漢裝者;另一人舞蹈進行阻擋。二人舞畢,兩舞者退場,兩穿漢裝者也退場。

從上述的介紹和舞蹈可知,這段表演講述的是什麼內容。兩個穿漢裝者,一為劉邦,一為項羽;舞劍者,行刺者為項莊,阻擋者為項伯。

第二部分:(複有兩人唐裝出,對坐。桌上設筆硯紙。舞者一人換婦人裝立)「竹竿子」念白。然後樂部唱曲子,曲劍器曲破一段。二舞者,一男一女對舞。

這段表演講述的是盛唐著名舞蹈家公孫大娘舞《劍器》的故事。著婦人裝的舞者,即公孫大娘,舞劍「做龍蛇蜿蜒曼舞之勢」,英武矯健。兩個穿唐裝者,一為著名書 法家張旭,一為詩聖杜甫。桌上所設筆硯紙,既表現張旭「草書大進」,也表現杜甫「麗句新成」,指其名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通過《劍舞》的表演程式,可知這種表演一般都有一個主題,並展示一定的歷史故事內容,配以簡單的人物扮演,再輔以與故事情節相符的抒情歌唱和音樂伴奏,構成了一種以歌舞為主的簡單舞劇。

由於南宋偏安一隅,剛柔相濟、矯健優美的劍舞逐漸被南方婀娜多姿的舞蹈所取代。此後的幾個王朝,佩劍不再是一種時尚,劍舞也就再沒有恢復其在大唐盛世時的輝煌了。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 陳冠霖給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把李天祿演過的戲演過一遍」。這個目標並不意味著把前輩演師留下的劇本原封不動的重現。「基本上要抓住觀眾,劇情、音樂、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懂,覺得音樂好聽,劇情合理精彩。」陳冠霖說。
  • 加官進祿、長命百歲、金榜題名、家庭團圓,都是人們對幸福的想望,但看了戲就能得到嗎?非也。天官出場時的定場詩講得清楚:「瑞靄祥光紫霧騰,人間福主慶長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 七年出國三十多次,足跡幾乎踏遍全球之後,陳錫煌不免感慨,懂得文化的外國人,願意千里迢迢來看戲,但傳統戲劇在台灣卻非常弱勢。憑著一股「藝術的東西不能給外國人看不起」的志氣,2009年,陳錫煌以自己的名字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
  • 大幕拉開,雄渾的圓號響起,氣氛凝重。只見江水滔滔,霧氣瀰漫,一艘艘戰船正在行進。諸葛亮一襲白衣,羽扇輕搖。面對沉沉夜色,他胸有成竹。兵士們奮力搖槳,向曹營進發。接近對方水寨時,諸葛亮命士兵擂鼓吶喊,鼓聲引來曹軍箭如飛蝗,射中船上綁紮的草人。很快,孔明收箭十萬餘支,滿載而歸。
  • 皚皚白雪,連綿青山,芳草萋萋,悠揚的笛聲緩緩而出。隨之,樂曲節奏轉而明快昂揚,一群藏族少年們躍然而至。他們揮舞著的雪白長袖飄曳在雪域高原的藍天白雲下,純潔無瑕。這是神韻作品的早期節目《為神歡歌》的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