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衝擊工作型態 高級派遣興起
【大紀元2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何旭如台北 1日電)受到金融海嘯衝擊,已有學者預言「非典型就業潮」將興起。行政院主計處官員分析,企業為降低人事成本,未來連白領階級都可能成為派遣人員,但若能有效媒合,不見得是壞事。
根據主計處最新調查,目前台灣的就業人口中,有6.24%(約65萬人)為非典型就業族,即臨時性、派遣人力等,其經常性薪資僅為全職者的47.6%;台灣常見的非典型就業者包括清潔、保全等人員。
社會對非典型就業族的刻板印象,不外乎工作時間不固定、收入不穩定、薪資及社會福利不如全職者等,不過若透過法制落實,人力派遣雇主必須依法保障非典型就業者的勞健保等保障,加上提升職務媒合的效率,人力派遣也可發展為另一種健康的工作型態。
主計處官員表示,勞動市場情勢險峻,非典型就業雖非國人習慣的全職工作,但只要工作機會還留在國內,沒有外包到海外,也是替國人創造工作機會,而且人力派遣的工作時間更彈性。
他表示,隨分工日益專業化,工作型態會改變,白領高階人士也可能成為派遣人力。例如一家規模不大的企業,若有財務管理、行銷的需求,未來可雇用派遣人力,由專業人士接案子執行任務,企業即可省下一年四季養一個財管、行銷部門的成本。
主計處官員分析,無論是中低階人力、或高階專業人才,轉為派遣人力有兩大觀察關鍵;一是這些工作要留在國內,二是人力派遣的媒合效率,把對的人派遣到對的地方工作,如此一來,派遣人力可同時負責好幾份專案,收入不見得比以往全職少。
金融大海嘯使許多就業者面臨失業恐慌,未來景氣若回升,工作是否真的會回來?由專業顧問布里吉斯(William Bridges)執筆的「新工作潮」書中,詳細描繪未來的工作型態,指出企業結構已從傳統職位,快速轉變成以完成任務為主旨的彈性結構。
例如19世紀以前的英國,多數家庭維持生計要從事多種工作,很少人固定維持一種全職工作;未來電腦將繼續取代更多勞力需求,許多工作機會將一去不復返。
這個說法聽起來危言聳聽,工作怎麼可能不見?布里吉斯表示,上述現象當然不會一夕發生,但上班族最好拋開傳統工作觀,努力發展「受雇的價值」、「自營商的心態」、「應變能力」等3項特質。
布里吉斯舉例,假想你去參加一個會議,上司宣布將大裁員,只保留核心員工,其餘發包出去,不妨練習擬出一人公司計畫,計畫內容包括你準備提供公司什麼產品?你的產品能滿足公司哪方面需求?產品如何製造、交到客戶手上?產品和其他供應商相較有何優點?
換句話說,忠心耿耿不再是一項資產,員工必須視自己為外包商,現在做的工作就是公司外包給你的業務,培養這些心態後,可積極將自己的資源轉換為公司需要的產品,大幅降低被解雇的機率。
布里吉斯建議就業者不妨自問四大問題,在人生階段中,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真正擅長的是什麼?我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哪種情況下我最能表現?我有哪些條件比別人占優勢?藉以釐清個人的慾望、能力、性格及資產。
全球面臨百年罕見的金融海嘯,失業壓力在國內首先襲向金融業、電子科技產業,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面臨失業,或由全職轉為非典型工作型態,傳統全職職場也不會立刻銷聲匿跡,不過若能趁此時勇敢檢視自己的職場生涯,才能創造未來職場的最大保障及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