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沈繼昌/專訪) 聽過石鼓文嗎?桃園縣龍潭鄉凌雲國中美術老師吳逢春鑽研石鼓文逾30年,他說,石鼓文是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介於大篆與小篆之間字體,研究石鼓文讓他更認識中國書法之美,30餘年來每次臨摹都有不同感覺,這就是書法家追逐的意境。
55歲的吳逢春說,石鼓文在唐初於中國陜西省鳳翔縣荒野被發現,當時刻在10座類似饅頭與鼓造型的石頭上,每座石頭刻上四言韻文,目前存放北京故宮,內容大約記載天子狩獵、出遊情形,又稱為「獵碣」,總數約有6、700字,因年代久遠字體風化磨損,目前僅剩200餘字可辨識,相傳是戰國時代秦國通用字體,距今已逾2000年。
吳逢春說,他在師大美術系大二時首次接觸石鼓文,啟蒙老師鄔企園是中國知名石鼓文書法家吳昌碩的關門弟子,吳逢春說,石鼓文介於大篆、小篆間,剛開始學習時,只覺得石鼓文很像象形文字,後來發現石鼓文特殊的四言韻文,前故宮副院長江兆申退休後經常指導他討論石鼓文,從此產生濃厚興趣。
寫書法是吳逢春最大興趣,石鼓文獨特的筆法與涵義,讓他32年來興趣不墜,每天3小時練習,每次總感覺不同意境,這就是學習石鼓文的快樂。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