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家庭代工再現生機
【大紀元12月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劉榮/專題報導)台灣景氣冷颼颼,工作難找,六、七○年代,在台灣興盛的家庭代工再度成為就業市場新寵,物換星移,「客廳即工廠」的場景再現,為了和人力成本更便宜的中國代工業搶單,二度就業貼補家用的婆婆媽媽們,得靠更精緻的手工、「說到做到」的配合度,才有機會賺到外快。
「效率快、配合度高,手工細,比人力品質,台灣還是有一定優勢。」從事代工批發仲介逾20年的林先生說,早年家庭代工的主要成品都是外銷出口,現在這些產業全數都外移了,留下來的產業,能發派到家庭代工的訂單量,只能說是「零星仔」,但即使如此,景氣不好時,還是有一堆人搶著做,「閒著也是閒著,加減賺,卡 散啦!」
走進中和工業區的龍冠紙器公司廠房,堆高機不斷把兩層樓高的硬紙盒成品送進貨櫃,鐵門旁的客廳,17、18個工人,有歐巴桑、待業青年、外籍配偶,忙著趕著一批有聲書CD進盒裝箱。
除了2、3名正職幹部外,工廠客廳裡幾乎都是領時薪的家庭代工一族,捱過年初最寒冷的景氣寒冬,這裡的臨時工靠著約90元的時薪,一週做5天,一個月大約可領到近2萬元的薪水。
像龍冠這樣的包材工廠,附近少說還有100家,都有不同生意門路,但一樣的是,工廠客廳裡,都有一堆人忙著做手工;老闆張雲伍說,這幾年撐下來的印刷廠同業,都有各自生存之道,雖然撐得辛苦,但還是養活了很多家庭,替政府解決不少社會問題。
忙著操作壓模機的黃女士,曾在小公司做過會計,後來被資遣,50歲的她找不到工作,但還有一雙巧手,她說,「這幾年工廠最常做的代工就是手機外盒,一個內盒要弄出16個折角,沒辦法用機器,只能靠人手,加貼條碼、商標,完成一個最快要一分半鐘,但白紙硬盒一弄髒就毀了。
「有時候上包的印刷廠臨時下單幾萬件,3天就要交貨,大家卯起來加班,但現在這種時機,有班加,大家就要偷笑。」黃女士感嘆,「加了幾天,可能下禮拜要休3、4天,也說不定。」張雲伍說,上游業者信得過我們趕出來的成品,小的訂單,寧願多花3、4成的成本,才會來找我們,但大的訂單,多數人還是去找「對面的阿陸仔」。
資深仲介代工廠商林先生說,台灣家庭代工市場還有一線生機,都是靠中小企業強韌的生命力,業者靠內銷市場、新興產業夾縫中的商機活下來。
例如國內高檔品牌時裝的車工、縫線、串珠,都必須仰賴人工,以他發包的利潤為例,代工的歐巴桑,一件可以賺250元左右,一個月做4、50件,「養活自己,甚至給孫子零用錢都不成問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