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雄:連淑芬醫療援外專業掛帥
【大紀元12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佳霏台北26日電)從事援外醫療的連淑芬心中有份體悟,「非洲需要的是專業,不是眼淚」;而她身為女性,也能發揮力量,參與救災行動,帶領災民走過悲傷,向世界傳遞台灣的愛心。
68年次的連淑芬,正攻讀國立陽明大學的國際衛生學程博士班。別看她年紀輕輕,這2、3年的國際重大災難事件,包括秘魯強震、緬甸風災、四川大地震,連淑芬可是在災變發生24小時內就趕赴災區馳援。她傳播台灣愛心,也因此獲得青輔會頒發青舵獎給予肯定。
外表清秀、身材高瘦的連淑芬,出生在高雄縣大寮鄉,成長歷程跟一般人沒有太大差異。她憑著優異成績進入高雄女中、台北醫學大學醫院管理系就讀,畢業後擔任醫院醫管師。
這樣穩定的生活令人稱羨,但是連淑芬承襲父執輩的冒險精神,在一個轉念下,決定轉往未知的公共衛生領域,考進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2005年1門國際衛生課程,要求學生前往落後國家進行公衛調查,從此開啟她參與國際醫療援外的生命扉頁。
「當我知道目的地是非洲馬拉威,我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很不情願,而且一去就是大半年」。連淑芬說,她第一次獨自出遠門,經過長達30幾個小時的飛行,身心早已疲憊不堪,步下飛機映入眼簾的又是一片荒蕪,這一幕始終揮之不去。
面對未知的任務,她的心情相當忐忑。還好先生、家人與台灣駐在當地醫療團的支持,才讓她的心安了下來。
看著馬拉威貧瘠的醫療窘境,連淑芬心裡想著,「這裡的人用最原始的方法過活,我1個人憑什麼幫助他們?」當地1名長期從事社區服務的小學老師Mrs.Kunda告訴她,「非洲不是要博取人同情,我們需要的是專業,不是眼淚」。
這席話,始終放在連淑芬心中,讓她面對災區的困頓時也會忍住眼淚,用最冷靜的思緒評估所需的援助方式。
為數不少的非洲人死於飢餓、貧窮與疾病,但連淑芬看到馬拉威人對於正與死神交戰的至親所表露出來的真摯情感,心有所感,開始重新詮釋生命的意義。
她說,國外來的援助者固然具備了先進的醫療技術,要挽救一條岌岌可危的生命並不算難,但在決定是否施救的當下,有能力救治的人卻必須面對棘手的抉擇。因為,救了這條性命,卻可能因此拖垮整個家庭,帶來的是更多的悲哀與苦難。
因此,經常出現的情境是父母忍痛割捨,要求醫師放棄搶救可能失去謀生能力的孩童性命。連淑芬認為,援助者的能力愈大,愈應尊重當地人的法律風俗,讓他們自主、自決,不能把自己的價值觀硬套在受援者身上。「不然,你帶給他們的不是幫助,而是災難」,援助者的挫敗感會很大,進而失去熱情。
「災區第一現場是各國實力的展現」,連淑芬從川震災區回台後,心裡也有很深的感觸。「川震一震八方馳援,但很多救援者搞不清楚當地狀況,這種盲目的援助反倒成為負擔」。她說,組織嚴密富有經驗的先進國家救援團隊,會事先評估風險再進場,讓自己國家提升人道援助形象。
從事援外醫療帶給連淑芬很大的成就感,除了讓她可以在國際間把台灣的標誌秀出來,也讓她看到其他領域的台灣人願意因為她的故事,而投入短期援外志工行列,把自己的專業貢獻給國際社會。她說,「哪怕只是2、3個月到南太平洋國家教導當地民眾使用初階電腦,這些工作都很有意義」。
有些大專院校的畢業生可能因為面臨失業,而滋生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是連淑芬說,「年輕人看我穿梭在國際醫療援助現場,以為很風光就想仿效。但這些工作需要累積自己的專業,要有積極冒險但不犯難的勇氣」。
她認為,年輕人不能把投入國外志工做為逃避現實的避難所,以為遠走他鄉就能避開失戀或失業所帶來的挫折,更不能犯下援外的大忌-「搶去災區當英雄」。連淑芬說,輕率的就把缺乏同理心或沒有良好情緒管理能力的人送出去,結果很可能會損害台灣的形象。
「每次飛機起降災區,我心中都會OS,為什麼不在家當少奶奶,偏要來這兒?」雖然如此,這些年來連淑芬還是堅持下來,沒有放棄。她認為,這樣的堅持需要勇氣,「最重要的是要認清自己的工作有意義,可以做得快樂,並得到肯定自我的價值」。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www.cna.com.tw/TW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