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潛訓練有成 台中山海生所發現新紀錄種
【大紀元12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依璇高雄22日電)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今天展示深海潛水訓練成果,1名博士生在墾丁做深水訓練時,在從未有紀錄的深度發現海鞘。海生所表示,深潛訓練課程未來可望開放跨校選修。
海生所表示,專門研究海鞘的博士生蘇室維於今年11月在屏東縣墾丁做深水訓練時,採得柳珊瑚科物種,可能是抗菌叢柳珊瑚(Rumphella antipathes),採樣深度約為34米處。
此外,也在深度37米的地方,採集到海鞘(Rhopalaea respiciens),為台灣的新紀錄種,且是世界上首次在這樣的深度發現海鞘。
海生所指出,根據現有文獻,多數海鞘被發現的深度約在10米左右,而發現的海鞘是西太平洋淺水域水深9米至12米的物種,辨別特徵明顯,且在墾丁海域從未有發現紀錄,因此判定為新紀錄物種及新水深紀錄,同時改寫海鞘研究的文獻資料。
海生所表示,這次訓練採集到的物種是一般潛水難以發現,可見大深度潛水裝備的必要性,除可增加潛水深度範圍,也可延長水下作業時間,並降低得到潛水夫病的可能性。
海生所所長陳宏遠說,海生所每年開設科技潛水訓練課程,提供學生專業潛水技術基礎,是國內長期以來唯一提供類似訓練的研究所。
海生所表示,去年購置深海潛水系統及深海潛水裝備,使師生在安全情況下,能探索較深海域的生物現象,提升對海洋生物的研究水準;未來課程可開放跨校選課,盼有助培養台灣的研究實力。
海生所教授莫顯蕎表示,深海訓練的目的在於加強野外採集及深水域現場的生態觀察,後續研究主題將配合水下遙控潛具調查深水域物種多樣性等。
負責深潛訓練的助理教授蘇焉說,深潛指的是潛水深度超過30米,危險性較高,平衡技術、裝備操作及複雜度都比一般潛水困難,更重要的是「隨時要有危機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