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施馨堯高雄20日電)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今天說,重建要基於尊敬自然,迴避災難的思維,納入國土保育概念。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蔡長泰表示,節約用水才是治本之道。
八八水災至今經過4 個月餘,下午行政院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會同多位委員,與土木、水利學者專家重回災後現場,提出治水防洪新思維。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蔡長泰表示,過去人類常在保護標準下評估工程效果與經濟效益,未來需進一步思考,若災害嚴重程度超越保護標準時,需採取何種「避險」方式,即時警告居民,設法疏散。
他說,在氣候變遷下,極端氣候現象將愈來愈頻繁,水患和水荒已在台灣同時出現;一般人都知道可依賴水庫蓄存水源,但水庫並非萬靈丹。
蔡長泰指出,一方面盡量使目前水庫發揮應有功能;另一方面,也需開闢新水源,包括海水淡化,水的再利用與調度,更重要的是確實執行節約用水。經由節約用水,減少水量不足時對人類的威脅,才是治本之道。
他說,人類生活逐水草而居,在洪水夾帶泥土砂石淤積而成的沖積平原生活,原本就可能受洪水威脅。除進行堤防、分洪與疏洪道等工程外,若超過工程設施保護標準,難免有水溢流。要進一步減輕災害,可能需搭配豪雨預警、洪水預報與疏散避難等各種非工程方式。
他指出,在整體上,可朝「流域綜合治理」規劃。過去由林務局、水保與水利單位分開進行,主要依賴工程治水防洪;現在政府朝通盤方向考量,自上游集水區、中游丘陵與中下游的沖積平原,到河口低地海岸與近海,較能掌握豪雨期間洪水來去,以有效減少損失。
陳振川表示,八八水災的重建工作必定不同以往。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下,天然災害必定一次比一次強烈,因應大自然改變,此次重建加入國土保育角度,檢視最基本的原因與問題,納入適當的預算考量與實際的人類力量,並把握重建黃金時期,而非一味追求回復災害前的最高標準。
他說,以台21線為例,要恢復從前道路水準,絕對需花費新台幣千億元以上。而完成一座橋梁需耗費5至6年,待明年汛期一到,工程還未完成,山上土石繼續鬆脫滾動。一面建築、一面破壞,人類真可以和大自然抵抗嗎?
他表示,目前建造的施工便道若遭明年雨季沖毀,再用推土機作基本維修,成本遠低於恢復從前標準。重建腳步要以有效為目標,基於尊敬自然,迴避災難的思維,才是合理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