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崔穎編輯報導)法國和德國的研究證實,嬰兒在母親子宮裡就開始慢慢學習母親的口音,所以哭啼的旋律也是根據母語的節奏。
研究人員稱,即使在嬰兒剛剛出生的前幾天,法國嬰兒的哭法與德國的就不同。法國嬰兒的哭聲時常呈現為升調,德國的嬰兒則傾向於以降調哭。《生物研究》雜誌中有研究稱,這種差異很可能是源於兩種語言語調的不同,胎兒先是感知到各自的母語語調,出生後又把這種語調再現。
德國維爾茨堡(Wuerzburg)大學的科學家與其他來自德國、法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嬰兒在出生前就開始了語言習得。剛出生的幾天,不管是餓了、渴了、還是想找媽媽,嬰兒都會用哭聲來傳達。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醫學人類學家Katheleen Wermke說,「我們有史以來第一次提供了語言是從哭啼語調開始的證據。」
人們早就知道,在懷孕期的後三個月,嬰兒可以識別母親的聲音,也能區分母語和外語。Wermke說,「曾經一個很流行的觀點認為嬰兒不能主動影響所發出的聲音。」人們以為,就像小猴子一樣,嬰兒啼哭的旋律的高低是由呼吸壓力所決定的,而不是由大腦決定的。這一觀點現在已經被科學家證明是錯的。
研究人員主要關注法國和德國的嬰兒,因為法語和德語在語調、旋律和節奏方面非常不同。比如,法國兒童喊「PaPA」,重音在第二個音節;德國兒童喊「PApa」,重音落在第一個音節。Wermke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也就是說,德國嬰兒的哭啼旋律傾向於在開頭強烈,之後就慢慢弱下去。法國嬰兒則用升調哭啼,在最後更加強調。所以,兩國嬰兒的哭啼旋律是與各自的母語特徵一致的。
研究者認為,嬰兒早期對語言旋律特徵的敏感,有助於他們將來母語的學習。Wermke也提到,「啼哭時練習的旋律,為以後的發聲打下基礎,包括從咿咿呀呀到以後說出單詞和句子。」她認為,瞭解了語言習得開始得很早,就可以更早地發現語言習得障礙,並大大改進治療效果。「研究已經揭示,嬰兒啼哭的旋律可以幫我們探測兒童有可能存在的語言障礙,這肯定會有助於早些診斷。」
早在2007年,Wermke帶領的一個科研小組就證明,可以把嬰兒哭啼的旋律當作風險指標來判斷母語習得障礙。
Wermke和她的同事現在想更深地研究,嬰兒是否從一開始就根據母語的旋律哭啼。他們已經在其它國家收集了嬰兒的哭啼聲資料,研究正在進行中。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