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1日報導】台灣好樣青年故事系列(15)(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高雄縣21日電)「美濃後生會」成立10多年,招募青年學生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找出高雄縣美濃鎮獨特的生活文化與節奏,介紹遊賞美濃的另一種方式,2006年起參與社區實際行動。
「家是溫暖的!」老舊的輔導站經學生動手設計,整修後成為公共場所,青年學生也建造一座生態池,美化空間。
美濃鎮擁有台灣首座水力發電廠「竹仔門發電廠」,迄今101年,5部德國製水力發電機,至今還有2部正常運轉,成為活的國定古蹟。電廠的尾水流進獅子頭圳,灌溉5000多公頃農田,滋潤客家風土、人文。灌溉水圳至今功能依舊,水量豐沛。
「水圳」與美濃民眾生活息息相關,供應農田灌溉、洗滌用水,夏天時則是青少年游泳消暑的場所。但隨著物質生活條件日益豐裕,這些景象日趨模糊。
「美濃後生會」連續3年獲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補助,結合「美濃愛鄉協進會」開設「美濃農村田野工作坊」。大專院校學生利用暑假期間,將田野當成一所學校,以勞動、付出、學習探索地方文化價值、活化地方文化空間,鮮活再現往日的種種回憶。
「美濃菸葉輔導站」是各項活動的發想地,也是「美濃後生會」的家。「美濃農村田野工作坊」指導老師鍾怡婷,與所有大專院校青年在此醞釀各項活動,也培訓後起之秀。
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的陳佳吟表示,每次淹水,搬東西、清洗環境,也攝影留下紀錄,成為美濃民眾生活的回憶。
「美濃民眾沿水圳邊生活,種田、洗衣、捕(釣)魚、游泳,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鍾怡婷說,為讓在地居民重新感受水圳的文化意涵,青年學生2007年暑假在「下庄」水圳跨越美濃溪的穿水橋端繪製一幅大壁畫,20多名青年學生艷陽下創作,留下大小朋友在水圳游泳、滑水的景象。
南台科技大學的鍾享堯回憶滑水的景象說,這條穿水橋長約100多公尺,有2個孔洞,橋上則是自行車道。坐在乾的大王椰子樹葉上,由橋的一端沖到另一端,很刺激;同時,水圳盡是打赤膊的大小朋友,或是游泳或是戲水,非常熱鬧。
此外,青年學生也發現穿水橋端沒有明顯指標,也需要公共空間裝置搭配壁畫,於是向鐵雕藝術家請益後,由劉文峰主導打造一座鐵製「水草」。等美濃溪整治告一段落後,色彩繽紛的「水草」將樹立在穿水橋頭。
去年暑假,鍾怡婷與後生會青年學生討論後,決定透過田野調查尋找農村生活美學,並進行空間改造,讓人們看見美濃地方文化的特色,「尋找慢遊美濃的100種方式」於是展開。
鍾享堯、陳佳吟等人發現,戴著斗笠、包著洋巾的客家農婦,騎著單車到園地農田耕作,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農村景象;水圳邊清晨盡是洗衣服的媽媽們,一邊洗衣服、一邊話家常;「竹仔門電廠」關閉「獅子頭圳」閘門水圳乾涸後,民眾圍捕魚蝦。
他們更發現,一輛犁田後的大型耕耘機竟然跑到水圳內清洗,讓他們有另一種感受,「牛耕田後會被牽到水圳清流,『機械牛』也是如此。」青年學生感受到水圳的偉大與包容。
完成訪問、調查後,後生會編輯「野上野下」旅遊書,有照片、文字介紹。序文強調「仲夏的美濃,最適合騎腳踏車沿著圳水野上野下!」從生活點滴,了解客家的生活環境。
「這項田野調查,讓我們了解水圳邊民眾的生活狀況,也找回兒時的回憶,更深入了解鄉土。」陳佳吟等人很喜歡這次的作業。「美濃後生會」由開始被培育的團隊,逐步成為鄉土活動的催生者、協助者,他們參加黃蝶祭、帶領成長團隊、協助農情調查,甚至幫忙推廣有機農業。
烈日當空,沒有冷氣降溫;強風暴雨後,共同清理家園。不拿紙筆、沒有教室,但是,農村已經成為美濃年輕學生的假日學校。
「年輕人與農村,有能力互相付出,年輕人可帶給農村活力,農村也給年輕人養分」,鍾怡婷與「美濃後生會」成員相信自己的方向與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