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鄭喻心台灣台北報導) 11月20日世界兒童人權日前夕,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公布了「2009年台灣兒童人權城鄉差距調查報告」,發現偏鄉兒童中「隔代教養家庭」比例是一般兒童的3倍;教育資源都會和偏鄉小學的經費都顯不足,另外,偏鄉貧窮狀況相當普遍,偏鄉有近3成孩子落入「低所得家庭」,是都會與一般地區兒童的兩倍,需要更多資源的挹注。
據教育部97學年度偏遠國小統計,偏遠學校的國小學童人數至少7萬人。兒盟執行長王育敏指出,報告顯示,教育資源無論偏鄉或都會的小學,經費同樣捉襟見肘,政府投入在專科、大學的經費逐年增加,而投注小學的經費卻逐年減少。台灣平均每個小學生得到的教育經費,不到瑞典的1/3,還落後南韓。以致有3成學童感覺學校硬體設備破舊。
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表示,有6成偏鄉兒童家庭的學習資源匱乏,不少人家中沒有書桌、電腦、網路,也沒有可以安靜念書的空間。此外,有近3成偏鄉孩子落入「低所得家庭」,逾半數沒有自己專屬的房間,也沒有錢上才藝班、補習班,甚至甚至近2成的孩子家中曾有人來討債;8%的偏鄉學童因為三餐不繼,需要固定打包營養午餐回家吃,突顯偏鄉家庭貧窮的問題。
「宅童化」更是普遍現象,無論城鄉,3成5的孩子放假時平均看電視超過5小時,逾半數的孩子都認為好玩的地方愈來愈少了。王育敏表示,城鄉孩子宅童化的理由並不相同,都會孩子喜歡宅在家看電視、玩線上遊戲,偏鄉孩子多半是因為低所得或隔代教養,父母不在身邊,沒辦法帶孩子出去玩。
從心理健康量表中發現,都會孩子明顯較悲觀,23.2%的都會孩子「曾經想要一死了之」、近4成覺得「這世界少了我也沒關係」,都會兒童資源較富足,但心靈卻相對空虛。
王育敏說,不分城鄉,親子間相處的表現都不盡理想,調查中發現台灣孩子經常和爸媽同桌吃晚餐的比例為70%,與其他國家相較,發現台灣親子溝通在41國家中是敬陪末座,有超過2成的孩子覺得父母常忙於工作而無暇陪伴自己。
來自宜蘭縣大里國小的小朋友也在記者會說出他們的願望,小龍希望有一台電腦,小臣希望有雙新鞋,小賢則希望有個室內操場,同學們就不怕颳風下雨,有個地方跑跑跳跳。
王育敏表示,在兒童權利公約通過20年的此刻,我們希望透過這份調查報告的發表,再次提醒社會大眾對於兒童權益的重視,尤其在M型社會的發展下,更應進一步關注長期處在資源少、交通不便環境中,至少7萬名偏鄉學童的需求。
王育敏說,兒福聯盟今年展開「偏鄉兒童關懷方案」,開始針對偏遠學校弱勢學童提供經濟補助、社團補助與提供城鄉交流活動,希望更多人可以彎下身來,聽聽孩子的聲音;用實際的行動支持兒福聯盟「偏鄉兒童關懷服務方案」,幫助最需要幫助的弱勢孩子。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