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瀕臨「後三峽」危機 千年水源殆盡
【大紀元11月17日訊】近幾年來,隨著三峽水庫的建成蓄水,洞庭湖與長江之間舊的平衡被打破。由於江河來水偏少,今年洞庭湖區秋冬連旱已成定局。目前洞庭湖蓄水量只有7.7億立方米,不到豐水期正常水量的1/10。
三口水系是長江水進入洞庭湖的重要通道,但逐年斷流日數增加,最多達到338天。全國聞名的「水窩子」正在變成嚴重乾旱區!飲水不安全人數也增加了180萬人。
「後三峽」時代「枯水危機」
據經濟參考報11月16日報導,「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的洞庭湖,自古以來便有「洞庭天下水」之說。作為長江中下游最重要的通江調蓄湖泊,洞庭湖與長江有千絲萬縷、割捨不斷的複雜聯繫,「江湖關係」也一直是相關洞庭湖治理與研究的重中之重。
近幾年來,隨著三峽水庫的建成蓄水,洞庭湖與長江之間舊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尚待建立。歷經千年滄桑的洞庭湖正陷入半個世紀以來罕見的水危機,千年水源殆盡。
水利部門的監測顯示,上世紀50年代初,長江入湖水量多年平均徑流1,501億立方米,而1990年至1998年長江入湖多年平均徑流量已減少至621億立方米,減少880億立方米。三峽水庫蓄水以來,長江入湖水量進一步減少。
水文資料表明,2006年9月20日至10月31日,總入湖水量僅為15.3億立方米,比同期多年平均情況減少93%。據悉,歷史上乾旱嚴重的1972年10月長江平均入湖流量為2,114立方米每秒,而2006年10月入湖平均流量只有當時的1/4。
今年9月15日,三峽工程開始實施試驗性蓄水,攔蓄水量占來水總量的30%左右,減少了下游來水量。10月中上旬,三峽入庫流量為1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出庫流量維持在7,000立方米每秒,這使得長江入湖水量進一步減少,洞庭湖出流加快,導致湖區水位相應下降,湘江下游水位有所下降。
罕見枯水下的洞庭湖
據報導,由於江河來水偏少,今年洞庭湖區秋冬連旱已成定局。目前洞庭湖蓄水量只有7.7億立方米,不到豐水期正常水量的1/10。
洞庭湖的水面面積也較豐水期大幅縮減,南縣、華容等洞庭湖腹地,大片洲灘裸露乾枯,如棋子般散落在洞庭湖中大大小小的湖洲水際線明顯抬高。
來往於洞庭湖的船隻數量也較以往減少了不少。在一些較淺的洪道,水深已不足兩米,航行速度很慢,水手們只得站在船頭不斷將竹篙插入水中測量水深,吃水稍深的船隻隨時有擱淺危險。
超低水位也導致漁民無魚可捕,生計陷入困境。來自湖南水文部門的數據顯示,10月底,洞庭湖城陵磯站水位僅為二十一點七一米。「洞庭湖水位已降至六十年來歷史同期最低值,該水位自城陵磯有水位記載以來,都非常罕見。」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綜合處處長陳文平表示。
三口河系逐年斷流日數增加
三口河系淞滋、虎渡、藕池是長江水進入洞庭湖的重要通道,也是洞庭湖水系的重要組成部份。但近年來,這一地區水量銳減,河系急劇衰退。
在華容縣境內的藕池河宋市渡口,河水基本乾涸,河床大面積裸露,原本用於兩岸來往車輛擺渡的渡輪擱淺在河床上,變成了不再移動的「橋」。渡輪工作人員成了拉繩設卡的收費員,汽車往返一次需繳費15元。
據渡輪工作人員介紹,近幾年,藕池河的水量一年少過一年,汽車渡輪擺渡的時間也越來越短,去年以來,每年的擺渡時間只有兩個多月,其他時間渡輪只能「躺」在河床上了。
據湖南省水利廳提供的數據,淞滋河東支沙道觀從1974年開始出現斷流,2002年以前平均斷流150 天,2003年至2007年平均斷流驟增至205天。
虎渡河彌陀寺由斷流2002年前的127天增加到155天,而南閘以下一般斷流時間達到280天以上。
藕池河西支進康家崗由斷流241天增加到近幾年的平均每年255天,其中2006年斷流長達338天,是有記載以來最長斷流記錄。
過去全國聞名的「水窩子」正在變成缺水的乾旱地區!水利專家們認為,這一觀點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實實在在的現實。
飲水不安全人數增加180萬
此外,一些專家還表示,蓄水量減少導致水體自淨能力降低,使洞庭湖區部份地區目前內河水體富營養化、乾涸現象十分普遍。一旦發生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後果將更為嚴重。
由於可利用的水資源量減少,相應增加了農村飲水不安全人數,加上現有取水設施的正常運行受到影響,目前洞庭湖區北部地區比原規劃的飲水不安全人數增加了近180萬。
水利專家認為,近年來洞庭湖區部份地區發生嚴重乾旱,主要原因是上游江河來水偏少,水利工程蓄水不足。專家認為,三峽水利樞紐的建成,對於長江與洞庭湖的關係是一個巨大的改變,洞庭湖瀕臨「後三峽」枯水危機,令人擔憂。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境內,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調蓄湖泊。洞庭湖南匯湖南湘、資、沅、澧四水,北納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三口分洩的長江水,東接汩羅江和新牆河水,江河來水進入洞庭湖後經湖泊調蓄,由城陵磯注入長江。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