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科技區怪象:高失業vs高需求
【大紀元11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朱莉加拿大渥太華編譯報導)一提起黑莓機,大多數人就會想到快速發展的黑莓機製造商RIM公司—— 一個年盈利幾十億、擁有幾千名員工、在總部所在地滑鐵盧輕易地成就了一個百萬富翁區的高科技公司。
失業人數翻番 每天招聘職位1,500~2,000個
據商業雜誌報導,實際上,在這個由基奇納(Kitchener)、滑鐵盧和劍橋組成的、加拿大著名的「科技三角」區,現在仍有多達2,000個高薪職位空缺。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地區目前的失業率竟高達9.2%,高於全國8.6%的平均水平。這裡甚至還能看見露宿街頭的流浪漢。
與去年同期相比,「科技三角」區的失業人數幾乎翻了一番:去年為14,500人,今年為26,000人。奇怪的是,一方面失業人數不斷上升;另一方面,在這個擁有近550家高科技公司的地區,每天仍有1,500~2,000個招聘職位。
這種顯而易見的「怪」像是如何產生的呢?該地區的社區領袖們認為原因在於求職者的技能和公司所需求的存在著一定差距。
需要特殊的技能和經驗
擁有600名成員的高科技工業協會—— Communitech的首席執行官伊恩‧克盧格曼(Iain Klugman)認為,許多高薪空缺都需要特殊的技能或豐富的經驗或兩者兼備。
「高薪工作的應聘者僅有高智商是不夠的,他們還需要非常特殊的技能和經驗,」克盧格曼在接受e商業雜誌u記者採訪時說。「比如,過濾器調整(filter tuning)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罕見的領域;光學和光工程需要非常特殊的技能;軟件空間(software space)也是如此。所以這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滑鐵盧地區市(regional municipality of Waterloo)市長肯‧賽林(Ken Seiling)則認為,有多個原因拉升了失業率。「在過去的兩年裡,本地區的製造業受創很大,很多人失去了工作,」他說。而基奇納和劍橋市就位於安省製造業的重災區。
賽林還說,甚至在全球經濟全面陷入危機之前的2009年初,仍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量人口湧入滑鐵盧地區,因為他們相信這裡能找到工作。「這是一個能創造就業機會的社區,擁有強勁的經濟實力,所以人們都願意來這裡找工作。」
技能和需求不吻合
實際情況卻是,甚至在努力試圖召回工人的製造業,都存在著技能和需求不吻合的現象。大多數製造商希望招聘至少高中學歷的工人,許多人更願意僱用大專學歷的工人。
然而2006年加拿大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滑鐵盧地區在職的、從事加工和製造的2萬多名工人中,36%受教育程度很低,而另有27%沒有完成高中教育。很多人擔心,這些人即使被召回,他們的工資也會比原先低得多,小時工資徘徊在 $12和 $16之間,而且很容易被再次解僱。
「再就業往往需要時間,」克盧格曼說:「人們總是認為只需花數週時間就能完成技能的提升,但這是不切實際的……通常我們需要一段長得多的時間來獲得重新回到勞動力市場所需的技能。」
來自滑鐵盧第一聯合教堂(First United Church)、「走出低谷」(Out of the Cold)項目的創始人邁克‧薩維奇(Mike Savage)說,他所接觸的那些街上的流浪漢正在「失去快樂時光」。「如果你把那些因素都考慮進去……如製造業快速消失的工作,那我們正在經歷痛苦,」他說。
走出「低谷項目」的目的是幫助街上的流浪漢找到工作,結束流浪的生活。可是不管RIM和其它高科技公司每天能產生多少職位空缺,薩維奇所接觸的一些人是永遠不可能再回到勞動力市場的。
愛德華‧斯特勞伯(Edward Straub)就是其中的一個。置身於滑鐵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中,他顯得特別無助。在經歷了20年的流浪生活後,他覺得自己找到工作的希望十分渺茫。
「沒有人願意僱用像我這樣的人,」斯特勞伯說:「我患有癲癇病,時常發作。如果上班時發起病來,我會受傷的,所以沒有人要我。」因為沒有錢,斯特勞伯只能食用垃圾箱中丟棄的罐頭,多年在外露宿。他曾經睡在馬廄的紙板箱上。
希望提高教育質量 市政當局能做的有限
市長賽林說,要想改變這種技能和需求的不吻合,市政當局所能做的很有限。
目前,市議會已撥款康尼斯加學院(Connestoga College),要求學院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訓。市府還投資醫學院,希望能解決當地醫、護人員短缺的問題。
「我們不斷地努力,希望提高本地的教育質量,但是我認為市政當局能做的是十分有限的,」賽林說。他因此呼籲省政府和聯邦政府的支持。「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都掌握在聯邦和省政府手中,包括失業救濟金、培訓、人員流動以及類似的手段。」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