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徐瑞婷台北10日電)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廖南詩今天引用國衛院研究說,98%台灣人帶有某特定基因,可能引發罹患狂牛症的高發病率。不過,國衛院研究員認為,廖南詩對研究做了過度解讀。
政府擴大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後續爭議不斷,台灣競爭力論壇上午在立法院舉辦研討會,邀請國民黨籍立委羅淑蕾與學者專家與會,討論美國牛肉進口潛藏的食品危機與政府如何重啟談判,對美國說不。
與會的廖南詩指出,根據英國研究,因為普利昂蛋白而感染狂牛症的人數,從1993年至今只有170人,但目前需等到人體或動物體死後,才能診斷出有沒有帶病源,因此狂牛症的帶病人數肯定高於發病人數。
廖南詩說,台灣人愛用大骨熬湯、吃牛雜等特殊料理,並習慣將廚餘餵豬,透過食物鏈,牛產品容易進到人體內,且狂牛症潛伏期相當長,加上98%台灣人帶有狂牛症高發病率的基因,因此,她反對政府開放美國帶骨牛肉及牛內臟、絞肉進口台灣。
台灣競爭力論壇生物科技組執行長金克寧指出,歐美科學家針對狂牛症患者的基因掃描發現,帶有M/M基因型態的人,屬於感染狂牛症的高危險群。高達98%台灣人帶有M/M子基因型,台灣人是感染狂牛症後早發病的高危險群。
金克寧認為,除食物鏈外,輸血也是感染狂牛症的途徑之一,狂牛症感染源在人體內潛伏期可長達50年,而捐血人的血液在潛伏期時,就具有傳染性。
師大國際事務與全球戰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蔡宏明表示,開放美國牛肉進口事件,反映台灣在國際談判上面臨到「結構性困境」。美方目前正在檢視台灣的管制規範,有沒有科學根據,或違反議定書內容、世界動物組織的標準以及台灣的國際義務。
蔡宏明認為,只要政府回歸到WTO(世界貿易組織)架構下,利用WTO爭端解決程序的雙邊諮商,由WTO小組審議台灣對美牛的管制規範有沒有違反WTO中的SPSS協定(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協定),就可避免美方壓力。
對於廖南詩的說法,96年度國家衛生研究院「美國進口帶骨牛肉及其相關食品健康風險評估報告」研究者溫啟邦指出,98%台灣人帶有某特定基因,但台灣沒有狂牛症,這數字只能說台灣人吃到狂牛症病牛有罹患新型庫賈氏症的潛在風險,不等於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