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雜誌胡舒立「接班人」撲朔迷離
【大紀元10月31日訊】平靜一段時間《財經》雜誌人事變動傳聞日前再起波瀾,有關胡舒立「接班人」的消息又開始在業內流傳。有消息稱,《投資者報》總編趙力、執行總編何剛將接手財經,彌補胡舒立團隊離開後的真空。不過,《財經》新任總經理戴小京稱自己未聽說有此消息,並表示「最近都沒管這事兒」。
自10月中《財經》雜誌經營部門發生重大人事變動後,胡舒立的去留問題就始終是業內所關注的焦點。
南方都市報報道稱,中國證券市場設計研究中心(即「聯辦」)不光與趙力、何剛有過接觸,與包括《第一財經週刊》總編輯何力和《證券市場週刊》總編輯於穎等財經媒體大腕都有過接洽。
如果「接班人」確定一事成真,等於宣告以胡舒立為代表的現《財經》采編團隊與「聯辦」的談判已經破裂,胡舒立的出走僅剩時間問題。
不過,《財經》雜誌公關負責人張立暉對於上述傳聞表示「沒有此事」。「胡舒立現在還在《財經》工作,她也沒有提出過辭職。」
張立暉表示,「此前辭職的人都是在完成了工作交接之後才走的,目前我們采編經營系統都在正常工作。」她說,10月15日或者16日,戴小京與吳傳暉完成了工作交接,正式接管了《財經》的經營工作。
但《財經》雜誌的一位資深記者則表示:「采編團隊與主管方早已攤牌,頂多一月內就能見分曉。這個消息或許是利好吧。」但是他沒有解釋「利好」在哪裏。
「經營團隊選在9月末離職,主因是第四季度要進行廣告發行征訂等工作,《財經》管理高層去意已決,決定由經營團隊率先離職,著手籌備事宜。」消息人士說,「至於采編隊伍,出於職業道德的考慮,不會立刻抽身走人,還要繼續堅守兩期,可能會在本月20日左右遞交辭呈,11月9日的雜誌出版後,正式離開。」
理念衝突還是利益衝突?
有媒體報道稱,《財經》人事震盪一個原因是獨立采編權的喪失。
有報道說,10月26日出版的最新一期 《財經》雜誌很可能成為胡舒立時代的「絕唱」。
這一期的《財經》以上海文廣改製作為封面文章,整整6頁的報道篇幅再次彰顯其實力。同時,「重慶打黑」、「武打弊案」甚至「馬英九黨政一肩挑」等當下熱門的時政話題也赫然在目且份量頗重。據稱,這些被讀者拍手稱讚的時政報道亦成為胡舒立出走的導火索。
主辦方「聯辦」原先給了《財經》自主的采編權,不太介入《財經》采編業務,可是近一個時期以來「聯辦」開始經常性審稿,介入並干涉財經的具體報道。如7月末吉林通鋼事件的報道,被聯辦審稿後而斃掉,不准刊發。
出版商希望內容局限於金融數據,迴避有爭議的問題,少作政治、法制、揭黑報道。這顯然為胡舒立所不樂意,她希望繼續提供更廣泛的新聞報道,儘管有時可能會挑戰媒體環境的極限。
有評論認為,《財經》震盪的另一個原因是涉及到經濟利益。
在中國,媒體必須尋找一個公有制掛靠單位,獲得刊號才能出版。此前,《財經》掛靠的單位是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原名「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簡稱「聯辦」)。雖然目前《財經》年廣告收入以億為單位計算,但《財經》在利潤分配上沒有發言權。采編人員的收入在業內並不算高,與《財經》雜誌及記者的業績聲望很不相稱。
不過,北京一位雜誌的社長助理則對大家傳言的利益之爭的說法不予贊同,她認為:「不是大家理解的利益這麼簡單,如果是戰略方向產生嚴重分歧,會比看重 利益更嚴峻。媒體發展的方向和未來是管理團隊的心血,就像自己的孩子。資方和管理團隊立場是不一樣的。商人和媒體人也是不一樣的。」
著名傳媒人范以錦表示:「我知道《財經》雜誌最近的變動,但是不知道具體的原因。」
范以錦認為:「這麼優秀的一個雜誌,這麼優秀的一個團隊,出現如此震盪,是我不願意看到的。應該是跟它的管理層的理念、管理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關係。可能是我們傳媒人追求的理想、理念跟資方不一致。在不一致的情況下,(胡舒立)他們感到這個平台沒有辦法施展,所以就要求離開。
對於胡舒立的出走,業內人士普通表示「理解」並歸咎於「體制」的內因。對於胡舒立的自立門戶,大家則普遍表示「擔憂」。有人認為,這是「中國特色體制」內儘量用市場化力量衝擊體制阻力的樣本。但胡舒立仍然無法擺脫國家有關部門監督。最後,如果掛靠單位頂不住壓力,也會插手採編權,到時候,與聯辦爭鬥的一幕也許會重演。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