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牆塌20年 前東德公社成功轉型有機農場
【大紀元10月31日報導】(中央社德國勃多溫30日法新電)勃多溫(Brodowin)座落在德國和波蘭邊界,除了是歐洲最大的農場之一,及前東德共產集體化的遺跡外,背後更藏有令人驚訝的成功故事。
相對德國西部農場40公頃的平均規模,勃多溫農場佔地廣達1250公頃,提供430名村民就業機會。它的成功之道在於轉型成有機農場,農產多半銷往約80公里外的首都柏林(Berlin)。
勃多溫在1955年蘇維埃共產時代,是以強迫合併小型家庭農場形成「公社」的集體農場來經營。1960年代早期,東德大約85%的農田都已以類似方式集體化,或被國家徵收。直到20年前柏林圍牆倒塌,隔年東西德統一後,土地才轉成私有化,並歸還給原來的地主。
但令人意外的是,包括勃多溫在內的許多小自耕農,卻決定合併農地。
負責相關業務的馬占(Ludolf von Maltzan)表示,雖然大多數村民已取回土地,但不知該如何獨自有效地耕作。村民舉行圓桌會議討論未來後決定組成合作社。同時,在當地作家兼生態學家吉爾森巴赫(ReimarGilsenbach)的影響下,農民決定朝向有機農業發展。
1990年代負責經營這個合作社的克倫茲(Peter Krenz)也說,村民起初僅希望保住飯碗,但這些貧瘠的農地並不適合集約農作。農民也不知道如何取得種子和肥料、如何汰換舊的俄製牽引機,或是整合農耕和乳酪業,因為這些工作在共產政權下早已被分割。因此所有的事都必須重新學起。
最後將近有一半的工作被簡化,許多農人也提早退休。遭裁員的婦女和年輕人更開始向外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農業專家吉施克(Dieter Kirschke)認為,奇怪的是,到頭來許多集體農場反而是靠它們的規模才能存活。它們向歐盟申請大量資金補貼,並且迅速重新站起來。
現在的勃多溫生意興隆,生產新鮮蔬菜、牛奶、奶油和果汁,而且也透過網路來銷售,並吸引大批遊客前來參觀,目前已經正式成為自然保護區。(譯者:中央社盧映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