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正形成一條完整「毒品鏈」
【大紀元10月31日報導】(中央社台北31日電)金融危機以來,國際毒梟利用珠江三角製造業便利、人員流動大、化學品管理混亂等特點,在區域內加緊培育製毒廠,經由香港轉運至東南亞等地,形成一條完整的製毒、中轉、銷售管道。
消息人士向香港文匯報透露,面對新的緝毒形勢,粵港兩地警方正謀求更加緊密的合作,以加強兩地緝毒成效。
知情人士透露,金融危機席捲全球,金三角、金新月等著名毒品生產基地大受影響,傳統毒品交易萎縮。同時,各國警方加強對金三角毒品南下通道的打擊力度,使得國際毒梟轉變策略,從兩方面加強對中國邊境的滲透。
一是培育珠三角製毒廠,在深圳、東莞、廣州、珠海等地開闢化學毒品加工網點,將製造好的搖頭丸、冰毒等透過水客藏毒等方式運至香港,再由香港轉至東南亞各國。
二是企圖打開由廣西、貴州、湖南,至廣東東莞、珠海、深圳等地,再轉道香港的販毒陸路通道。
據禁毒情報部門有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大陸各地公安機關破獲的製毒案件,捕獲的毒販大部分是「小魚蝦」。而真正的國際毒梟所經營的毒品鏈,一般是:真正老闆坐鎮境外,由親信遙控指揮,再由麾下馬仔負責尋找大陸合夥人,選定地點後開工製毒,與香港毗鄰的珠三角地區成首選之地。
製好的毒品,由香港方面派人透過走私或人體夾帶方式攜帶進入香港,在港銷售或轉運出外國銷售。
業內專家指出,珠三角地區已不再是毒品交易通道,區域內打擊製毒的壓力正日益加大。
知情人士透露,與港方情報共享直通至廣東各市分局一級。今年6月,119名港人因吸毒而被深圳警方拘留,這是兩地更緊密聯手掃毒的序幕。
另外,深圳警方近期調動大量線人監視娛樂場所,更首次大規模採取「異地用警、異地結案」等措施,加大對涉案人員,特別是幕後保護傘的打擊力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