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中國經濟真的復甦了嗎﹖
【大紀元10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蘇臻綜合編譯) 從中共星期四公佈的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等各項數據來看,中國GDP第三季成長8.9%,它呈現的是令飽受經濟衰退之苦的世界各國羨慕妒忌的成長。因此,一些分析家預測這個被稱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今年「可能」保八(8%成長)沒有問題。然而,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質疑中國經濟復甦的可持續性。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絕大多數的中國經濟成長來自於投資低效率國營企業,目前的經濟刺激政策只是讓這個國家為平衡它的經濟而進行長期以來所需要的改革。
刺激經濟,大型國營企業獲利,小企業無助
《洛杉磯時報》21日報導,黃亞生﹝Yasheng Huang﹞是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也是一位中國經濟策略評論家,他表示:「中共正在將中國的經濟導入一個完全錯誤的方向。」
中國經濟復甦的關鍵原因在於,中共政府今年推出的5850億美元刺激配套和高達1.27兆美元的新銀行貸款。這些大量資金的投入讓產業維持著活躍狀態,就業率得以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幾十億美元價值的公共基礎建設方案也得以進行。
在衛生、教育和養老金計劃方面,北京也增加了支出。此外,為刺激國內消費者支出,針對省油汽車和家用電器的購買,中共政府也提供了補貼。
然而,一些中國人抱怨,這些政策是以犧牲私人小企業的利益為代價,真正獲益的仍然只是那些大型的國營企業。
經濟成長的品質,而非數字
《商業週刊》22日報導,這些日子以來,中國瀰漫著勝利的氣氛。這個國家從全球金融危機中迅速反彈,這似乎證明了它的極權主導式資本主義是正確的。正當西方諸國努力的重振經濟,中國今年卻可望達到8%的經濟成長,這表示它即將超越世界第二大經濟國日本和出口排名第一的德國。
然而,當我們探究這些強壯的統計數據背後和策略性產業進步的有關宣傳,我們發現中國似乎還不夠格被稱為世界經濟強者。對諸如商業飛機和高速列車等被中國高度吹捧為是中國成就熟悉的專家們表示,這些科技大多來自他國。我們看不到中國的索尼﹝Sony﹞、豐田或三星。雖然北京5850億美元的刺激配套和1.5倍增量的銀行貸款已經造成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濟成長,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Stephen S. Roach﹞認為:「問題在於那個成長的品質到底如何。」
30年來,中國的繁榮大多靠房地產建築和出口等那些在低廉薪資工廠製造的所有低價消費品。工人將儲蓄存在國營銀行,這些銀行再將這些錢借貸給公司,讓它們生產更多的低價品。但是,技術和管理專有知識大部分來自跨國公司,而污染、社會服務減少和城鄉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所帶來的成本則大多被忽視。
中國無技術創新,多靠低成本商品
中共加強對外國企業的控制,可能會降低中國海外市場的競爭力。限制那些在中國境內做生意的外國人的能力,雖然可以讓中國境內的中國公司的日子好過些,卻也讓這些公司失去了磨練技術的機會,而這些技術是贏得海外市場所必備的。對國營企業的資助和業內人士的連結,讓那些有創意的企業家渴求資金,上海中歐國際商學院經濟學家許小年﹝Xu Xiaonian﹞表示:「中國政府想鼓勵創新和創造就業機會,但是其做法卻是反其道而行。」
中國在創新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雖已大幅提高研發支出,並吹噓自己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科學和工程畢業生,但是,除了網絡遊戲,由於仿冒猖獗問題長期存在,這個國家在產品技術方面並沒有什麼突破。中國去年雖然出口了價值高達4160億美元的高科技產品,但卻大多由台灣製造廠商和諾基亞﹝NOK﹞、三星電子和惠普﹝HPQ﹞之類的廠商來承包製造,中國只是一輕量級電子國。
除了青島啤酒和低檔的海爾冰箱外,德勤( Deloitte & Touche)會計師事務所的中國研究暨洞察力中心主任Kenneth J. DeWoskin表示:「在美國,看到的中國產品都是一些沒聽過的小牌產品。」相反的,大多數中國公司不依靠現有的技術,而是以大量生產的低成本商品來進行競爭。
鑑於中國的許多進步跡象,人們容易忘記它依然是一個面臨巨大挑戰的經濟不發達國家。是的,它有一個巨大的、年輕的市場,有天賦的企業家、科學家、雄心勃勃的官員和很多錢。所以,中國或許有一天可以得到正確的發展。但是,中國經濟改革至今30年了,這比毛澤東和其追隨者為實現極端社會主義所花費的時間還要多幾年。廣東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家丁力﹝Ding Li,譯音﹞表示:「日本和韓國花了30年的時間才完成類似的轉變,變成一個以創新、消費者支出和服務為激勵因素的經濟制度。」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