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何旭如台北22日電)9月失業率終於下跌,主計處認為失業高峰已過。學者表示,若景氣持續復甦,失業率將持續下降,但需注意結構性失業問題,要幫結構性、長期失業者找到工作,才算質量雙雙改善。
主計處今天公布,9月失業率 6.04%,較 8月下降0.09個百分點,為今年5月以來首度下降,由加班工時增加、受僱人數成長、因工作場所歇業的失業者減少等判斷,失業高峰已過,失業情勢將轉趨穩定。
主計處官員表示,受景氣回溫及季節性因素消除所致,失業高峰已過,不過,失業率若要回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恐還需要一段時間,勞動市場真正復甦,也同樣需要時間。
9月失業率下降,反應景氣循環的季調後失業率卻持續創歷史新高,連續18個月上揚。外界質疑 9月失業率雖下降,但僅單純反應暑期季節性因素消除,勞動市場並無明顯好轉。
對此,主計處官員表示,9月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的失業人數,較 8月減少1.1萬人,已連續3個月減少,就是反應景氣轉好;此外,8 月加班工時已連續兩個月增加,受僱人數也已連續 3個月正成長。
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表示,若景氣持續復甦,且不僅限於金融、科技面,可以期待失業率今年底降至5.5%。但他也提醒,9月失業率雖下降,但勞參率下降、失業逾 1年的長期失業者持續增加等,也反應結構性失業問題惡化。
根據主計處統計,9月長期失業者達10.8萬人,較8月增加3000人,創民國93年 1月以來新高。
辛炳隆表示,當勞參率也下降,代表有一群人可能因政府的短期就業機會結束,退出勞動市場,這群人可能因條件弱勢等,連找工作都不願意,變成怯志工作者,導致勞參率下降,值得注意。
此外,他表示,應特別關注長期失業人數的變化,失業率下降代表「量」的改善,長期失業人數惡化,代表「質」未改進,長期失業者通常為弱勢族群,衝擊也比短期失業者大,政府應停止立即上工的短期計畫,轉而針對結構性、長期失業者對症下藥。
主計處官員坦承,長期失業者通常為基層勞力、本身求職條件較差,屬於結構性失業者,除非景氣復甦至某一種程度,例如失業率要降至5%以下,長期失業人數才可能下降。
第四季是接單、生產的傳統旺季,可望反應至第四季的人力需求,由增加工時帶動增加聘僱,進而加薪,隨著景氣持續復甦,失業率即可逐步下降。
不過,失業率數字下降的背後,更需同步關注傳產、基層等結構性失業及長期失業等問題,這些人比因金融海嘯而短期失業者,更需要社會資源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