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曾相連 水下考古為證
【大紀元10月20日報導】台灣水下考古專題(1)(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20日電)台灣與中國大陸遠古時代真有陸橋相連。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的水下考古特展,明天在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開幕,透過水下考古資料,證明台灣與中國過去真的相連。
「行政院文建會所屬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籌備多時,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何傳坤策展的「潛進歷史─水下考古特展」,明天起到12月13日在十三行博物館舉行,將帶領民眾一起揭開水下考古的奧秘。
何傳坤說,台灣海峽水下有很多生物化石,在澎湖海溝水下考古,出水約4萬年前的德氏水牛、古羚齒象、四不像麋鹿等台灣陸橋動物群化石,經科學證明台海兩岸約1萬到4萬年前相連在一起,後來地質變動才分開。
這些古生物化石,經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助修復還原,古羚齒象化石在台中科博館展出,德氏水牛化石由國立台灣博物館收藏,這次水下考古特展並將展出德氏水牛化石模型。
何傳坤說,水下考古範疇有沉船、陸地水下遺址、水下人類生活遺跡如動物化石與器具、甚至水底沉城等;尤其有海洋貿易就有沉船,文物可能比陸上豐富,何傳坤認為,海洋興國的台灣,陸上考古學發展一段時間後,應該要發展到水下,並多加利用水下考古成果。
因此,這次特展也有「沉船遺址」展區,展示荷蘭巴達維亞號、瑞典瓦薩號戰艦、汶萊沉船、澎湖將軍一號等沉船的圖像資料;還有水下考古模擬現場,在半艘木船中,有真人大小的兩名潛水人員模型懸在展場,一人在探勘發掘,一人手中籃子有碗。
負責特展規畫的文資總處籌備處研究傳習組組長李麗芳表示,原來希望能借到一些外國沉船文物,但因出水文物保存維護不易,因此沒借到,但爭取獲得圖像授權的照片或影片展出,展場也以燈光、聲音塑造海底氛圍,讓觀眾瞭解水下考古的困難度。
不過,李麗芳說,特展仍借到澎湖將軍一號遺留的文物約20件。這是第一艘由台灣政府進行水下考古所發掘到的沉船,其文物由澎湖文化局收藏,包括清朝乾隆通寶錢幣一枚,將在「臺灣水下的重要文化資產」展區展示。
同一展區還有以臺灣附近海域沉船資料庫研究成果製作的「臺灣沉船古地圖」,宜蘭的陸地型水下遺址「淇武蘭遺址」出水的貿易瓷40餘件、澎湖海域出水的臺灣陸橋動物群中,以及頗具特色的德氏水牛化石模型。
特展還有「沉沒水下的文化資產」、「水下考古」、「出水遺物保存維護」及「世界水下文化資產保護」展區,分別以文字圖像介紹水下文化資產的定義、重要性、水下考古技術、出水遺物的保存維護等基本概念,也在現場展示水下考古作業的模擬實境及潛水員裝備。
文資總處籌備處主任王壽來表示,台灣民眾過去不重視水下考古觀念,這次特展有展覽與座談等系列活動,希望民眾能初步認識水下文化資產,激發台灣民眾保護水下文化資產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