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它就不像中秋 台東封仔餅濃濃古早味
【大紀元10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1日電)「吃來吃去,還是這個對味」,中秋節腳步近了,精美的月餅讓人目不暇給,但是最吸引台東民眾口味的還是傳統「封仔餅」,吃了它,才像中秋節。
月是故鄉圓,對台東遊子來說,月餅更是故鄉的濃。台東中央市場攤販阿嬤「阿枝」,這幾天相當忙碌,忙著將滾筒般紅色包裝的中秋月餅寄給老顧客,最遠的寄到美國。阿枝阿嬤說,這些人都是從小吃她的傳統月餅長大,他們說吃了這個才有中秋節的味道。
「封仔餅」是台東傳統中秋月餅,在台東市開店50餘年的協興珍餅店第二代老闆王天佑表示,50年前沒有塑膠袋、沒有精美禮盒,民眾收入普遍偏低,但中秋節到了,難免禮尚往來,於是餅店業者將豆沙餅、肉餅製成小塊易拿,似月圓的圓形狀,以具有吉祥之意的紅紙包裹成長條狀,美觀大方受到歡迎。
由於月餅10個一組被綑成長條狀,閩南語發音一條即為一「封」,且有將月餅封起來之意,因此被廣稱為「封仔餅」,是台灣早期月餅包裝。
這幾年隨著經濟型態改變,月餅推陳出新,有廣式月餅、港式月餅,甚至一顆上千元的精美月餅都有,各縣市的封仔餅也跟著退出主流市場;但台東商家在琳瑯滿目的月餅中,還是會放著一些樸素的「封仔餅」。
王天佑說,民眾在購買精緻月餅禮盒時,會順手買1、2條封仔餅,台東傳統餅店每年照常製作封仔餅,送往縣內各鄉鎮市場、雜貨店。
65歲的林財發說,「吃來吃去還是這個 (封仔餅)比較對味」。日香珍糕餅店老闆說,不僅上了年紀的在地人懷舊,許多大學生離開台東到外地念書,中秋節一到才發現台北找不到「封仔餅」,於是拜託家人寄到台北,一解思鄉之愁。
「封仔餅」口味多種,有以綠豆沙、烏豆沙、白豆沙為內餡的豆沙餅以及肉餅,各具特色。王天佑說,手藝傳承自父親,50年來配方沒有改變是抓住老顧客的祕訣,綠豆沙餅的豆沙餡要從原始綠豆粉開始,加入豬油等配料依一定比例加工,才能做出鬆軟的口感,非一般現成豆沙餡可以替代。
至於最受歡迎的肉餅,則是用冬瓜糖、豬肉、油蔥酥、蝦仁、青蔥、五香、白芝麻、麥芽、糖、低筋麵粉等多種製成,要做得香酥可口,各項材料的搭配比例是關鍵,只要比例稍有不對,吃起來就油膩難入口。
最後成品出爐冷卻後,包裝「封仔餅」也是考驗店家技術之一。王天佑說從包裝是否紮實好看、不易鬆開,就可看出賣的人是新人還是老手,雖然一年就包這一段時間,對於老店家來說,技術最難學。
目前台東傳統餅店還有在做封仔餅的有協興珍、日香珍、福來成、玉珍和連吉香、吉祥,傳承著濃濃的古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