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飲食營養

《傷寒論》太陽病篇(二)

《傷寒論》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它探討傷寒熱病的發病機轉,分為六個不同的階段,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太陽為寒邪入侵人體的足太陽膀胱經,出現頭項強痛、惡寒、脈浮,經過治療、或沒有經過治療、或是治療錯誤,可以分成化熱入裡(入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或是轉寒入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

化熱入裡包含,寒邪不解,入肺化熱,產生喘而汗出,身無大熱的麻杏石甘湯症;熱郁胸膈,出現心中懊惱,虛煩不得眠,反覆顛倒,梔子豉湯症;邪熱入膈並痰飲,結成痰熱、濕熱,心下痛或全腹痛,屬於小陷胸湯、大陷胸湯症;熱邪入胃,心下痞(脹感)、按之濡(軟)、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熱邪入腸,下痢、脈促、喘而汗出者,葛根芩連湯;人體抵抗力不足,邪熱結於脅下,出現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心煩喜嘔、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脈弦、小柴胡湯主之;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此為少陽不解兼陰傷,脾陽不振,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膽熱下擾胃腸,造成腹痛、洩瀉,黃芩湯;若是邪熱結於脅下合併陽明腑實,大便不通,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大柴胡湯主之;熱入陽明氣分,白虎湯主之;若是傷及陰分,出現口渴症狀,需加入人參,變成白虎加人參湯,若是寒熱結於胃腸,產生胃熱腸寒,同樣出現心下痞、腹瀉,可以選用半下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等;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寒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邪熱與下焦瘀血結合,產生熱結膀胱,其人如狂,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主之;邪熱結於三焦,出現胸滿繁驚,小便不利,譫語,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熱邪食積停於上焦,出現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可以瓜蒂散吐之;熱邪與水飲相結停於胸中,以十棗湯瀉之。

太陽、陽明、少陽是陽病的三個階段,臨床上會出現合病(如太陽與陽明同時發病)、並病(例如先出現太陽病,再出現陽明病等),如太陽、陽明合病,自下痢,葛根湯主之;太陽、少陽並病,柴胡桂枝湯主之;太陽、少陽合病,下痢者,黃芩湯主之;少陽、陽明合病,柴胡加芒硝湯或大柴胡湯主之。

太陽病若誤治,例如誤汗、誤吐、誤下,或素體陽虛,疾病易產生寒化而轉入三陰,例如發汗過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這是心陽虛脫,宜頓服桂枝甘草湯;火針誤汗,造成煩躁,擾動心陽,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傷寒,誤汗、吐下後,出現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這是心陽不足,水飲上逆,可服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傷寒脈結代,心動悸,出現心陰陽兩虛,可投炙甘草湯;太陽病,誤汗、誤下後,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無表症,脈沉微,這是脾腎陽大虛,宜乾薑附子湯頓服,或是茯苓四逆湯主之;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瞷動,振振欲擗地,這是心腎陽虛,寒飲上逆,真武湯主之;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煩,這是脾胃氣血不和,小建中湯主之;太陽病,外症未除,而數下之,痢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這是下後,脾陽不足兼有表症,宜桂枝人參湯,服藥後仍下痢不止,此痢在下焦,宜赤石脂禹餘糧湯;發汗後,腹脹滿者,此是脾氣受傷腹脹,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傷寒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噯氣),這是胃虛、氣上逆,旋覆代赭湯主之,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骨節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此表陽虛、風濕停留肌表關節,宜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甘草附子湯。

參考書目:

1.《傷寒論》 李培生 知音出版社

2.《傷寒論通釋》 李心機 人民衛生出版社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