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三字經》(十六)
【原文】
作(1)中庸(2),子思(3)筆(4),
中不偏(5),庸不易(6)。
作大學(7),乃曾子(8),
自(9)修齊(10),至平治(11)。
【讀音練習】
作(zu□) 中(zh□ng) 庸(y□ng),子(z□) 思(s□) 筆(b□) ,
中(zh□ng) 不(b□) 偏(pi□n),庸(y□ng) 不(b□) 易(y□)。
作(zu□) 大(d□) 學(xu□),乃(n□i) 曾(z□ng) 子(z□),
自(z□) 修(xi□) 齊(q□),至(zh□) 平(p□ng) 治(zh□)。
【讀音練習】
作(ㄗㄨㄛˋ)中(ㄓㄨㄥ)庸(ㄩㄥ),
子(ㄗˇ)思(ㄙ)筆(ㄅ一ˇ),
中(ㄓㄨㄥ)不(ㄅㄨˋ)偏(ㄆ一ㄢ),
庸(ㄩㄥ)不(ㄅㄨˊ)易(一ˋ)。
作(ㄗㄨㄛˋ)大(ㄉㄚˋ)學(ㄒㄩㄝˊ),
乃(ㄋㄞˇ)曾(ㄗㄥ)子(ㄗˇ),
自(ㄗˋ)修(ㄒ一ㄡ)齊(ㄑ一ˊ),
至(ㄓˋ)平(ㄆ一ㄥˊ)治(ㄓˋ)。
【字詞義解釋】
(1)作:寫作。
(2)中庸:《禮記》篇名,相傳是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所作。
(3)子思:孔子的孫子(孔鯉的兒子),名伋,子思是他的字。受業於曾子門下。後世尊為述聖。
(4)筆:執筆所寫。
(5)偏:不正。不偏:要居中,走正道。
(6)易:更動,改變。
(7)大學:《禮記》中的篇名,相傳是孔子學生曾參所作。
(8)曾子: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比孔子小46歲,事親至孝,傳孔子之學,後世尊為宗聖。
(9)自:從。
(10)修齊:修身、齊家的簡稱。
(11)平治:治國、平天下的簡稱。本為「治平」,因協韻而改為「平治」。
【譯文參考】
寫作《中庸》的,是子思的手筆。書名的「中」是要人不偏斜、行中道的意思, 「庸」是要人保持平常心,才能恆久不變的意思。
寫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子,書中內容敘述了從修身、齊家開始,到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問題討論】
(1)你認為造成一般人無法行中正之道的原因是什麼?
(2)文中提到「自修齊,至平治」,為什麼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請舉例說明。
* * *
【故事天地】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一天,孔子在家閒坐的時候,對他的兒子孔鯉感歎的說:「君子是不可以不學習的,與人會面不可以不修飾,不修飾儀容就會顯的不整潔,儀容不整潔就顯的對人不尊重,對人不尊重等於失禮,失禮就不能自立於世。那些站在遠處就顯的光彩照人的,是修飾的有整潔儀容的人;與人接近而讓人心中洞明的,是擁有淵博學問的人。」
孔鯉聽完以後,問道:「那麼父親的意思是說君子一定要善於修飾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經常教導我說君子只要保持本質就可以了,不需要講究文采嗎?」
孔子說:「鯉啊,你還沒有理解我的意思。文采如同本質一樣重要,文質彬彬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如果一個人過於質樸,他就會顯的粗野,流於粗俗。但是也不能太講究文采。如果一個人太富於文采,文采多於質樸的話,他就會流於虛偽、浮誇。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什麼仁德的。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這才是個君子啊。」
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模式和人格典範,是普通人行為的標準和榜樣。但成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對文和質的關係不偏不倚的把握。「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種表現,儒家講「過猶不及」,太過於修飾和太質樸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與質恰當的調和,才能達到君子的境界。
【心得寫作單】
(1)上一篇故事中,孔子告訴孔鯉何為君子?試簡述之。
(2)你覺得如何做會靠近中庸之道?
教學引導參考:
//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6/10/12/40405.html
//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6/5/16/37706.html
轉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