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27日電)冬季是烏魚子盛產時節,由於野生烏魚捕獲量銳減,10年前台灣推廣養殖烏魚,技術不斷精進,一枝獨秀,賺取外匯,台灣養殖烏魚及烏魚子正揚眉吐氣,譜出新烏金傳奇。
每年農曆冬至前後10天,從中國大陸北方沿海,大批成熟烏魚迴游南下,到台灣西南沿海產卵,信魚「烏金」曾盛極一時,但最近幾年因地球溫室效應,海水溫度上升,烏魚減少南下,加上大陸漁民在北方海域恣意攔捕,台灣野生烏魚捕獲量逐年降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統計,台灣野生烏魚捕獲量,從民國90年1559公噸至95年193公噸,逐年降低,到96年111公噸出現新低點,但是養殖量卻逐年增加,90年1515公噸到95年2591公噸,96年2718公噸寫下新紀錄。
有鑑於野生烏魚捕獲量銳減,漁民生計受影響,基於台灣養殖漁業的技術專長,漁業署從10多年前推廣養殖烏魚,由初期粗放混養,到現在集約單養,全國養殖面積1115公頃,以台南縣402公頃、雲林縣189公頃為大宗。
漁業署統計,民國96年全國烏魚產值新台幣2.1億元,總產量2829公噸,其中,養殖烏魚2718公噸,佔96%,野生烏魚僅111公噸、為4%,養殖烏魚已成為市場主流。
目前養殖烏魚的主要產地,在新竹、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地,以雲林縣1180公噸、佔42%居首,其次嘉義縣533公噸、佔19%,台南縣320公噸、佔11 % ,新竹縣311公噸、佔11 %。
每年冬季,烏魚豐收時節,雲林縣四湖鄉、口湖鄉沿海一帶,養殖烏魚捕撈盛況登場,處處更可見宰殺烏魚取魚卵,一籃籃的黃金色烏魚子、漁民歡喜收成的臉上、烏魚子加工曬乾的畫面,漁村經濟再現新潮。
雲林區漁會產銷的烏魚子,曾入選97年台灣農漁會百大精品,雲林區漁會指出,養殖烏魚1年可收成,但要取卵就得養2至3年以上,養越久烏魚卵越大,台灣養殖技術已達純熟,養殖烏魚子的美味,不輸野生或進口烏魚子。
台灣進口烏魚,以美國603公噸最多,其次巴西與澳洲,雖然現在烏魚子價格,因為量少價俏,仍以野生烏最高,其次是進口烏,但是,台灣養殖烏魚子的品質漸佳,日漸受饕客喜愛,價格有上揚趨勢。
烏魚子被視為餐桌高檔美味之一,台灣養殖烏魚子在市場日受青睞,外銷日本價格俏,烏魚殼(取卵後魚體)也外銷泰國製造罐頭,養殖烏魚及烏魚子為漁民帶來經濟新春天,也譜出新烏金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