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的阿明被媽媽帶來精神科門診。媽媽說:「他很聰明,可是就是不認真,故意唱反調」。老師說:「他上課的時候不專心,找同學講話,玩自己的小東西,在座位上扭來扭去;下了課又橫衝直撞,常常自己撞到腳烏青,也會欺負同學」…老師請我們帶他來醫院檢查,是不是有問題。
仔細和媽媽討論阿明的狀況,發現阿明在幼稚園中班大班時,上課根本坐不住,會自己起來四處走動;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也稍微落後。幼稚園老師有建議媽媽帶他去醫院,但是外婆說:「小孩子頑皮,長大就會好,而且他看電視很專心啊!咱的金孫不會有問題」。沒想到上了小學,狀況愈來愈多,做事落東落西,聯絡簿抄不齊,寫功課拖拖拉拉,考試的時候還因為粗心大意整大段跳過去,似乎只有看電視或打電動可以安靜…和同學的相處則是因為阿明頑皮,喜歡捉弄別人而使得同學不喜歡他。
像阿明這樣的「跳跳虎小孩」其實是很典型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在七歲前就出現症狀,在兩個場合以上(如:學校及家中)出現注意力不足(粗心大意、組織力差、聽話的時候左耳進右耳出、忘東忘西、需要大人時常提醒每日常規等);過動衝動(無法安靜坐著、在教室中不適當地跑、跳、爬高,無法安靜的參與遊戲、話多、沒有耐心等待、常會插嘴會打斷別人);時間持續超過6個月,並且排除了智力因素(智能不足或資優兒童)、年紀(3-4歲的小男生很多看起來都像過動兒)、學習動機低、單純的活潑好動等狀況,就可以初步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臨床上醫師會安排小朋友做心理衡鑑,以了解孩子天生的氣質以及判定是屬於哪一種亞型(注意力不足型或者過動衝動型)。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盛行率是百分之五左右,男女罹病率是3:1,而且女生常以注意力不足為核心症狀,沒有明顯的活動量過大,因此更容易受忽略。以小學一個班級30人來說,大概平均一班有1-2名學生患有過動症;這樣的孩子會令學校老師很頭痛:上課不專心,多嘴,搗蛋…;同學也不喜歡他:粗魯、捉弄別人;回到家父母親不高興;寫功課拖拖拉拉、散漫、已經會自己做的事還要再三叮嚀。可以想像這樣的孩子幾乎一天到晚被嫌被唸,久而久之,他認為自己是討人厭的、不被愛的;求表現的動機和自信心愈來愈差,於是變得自暴自棄;這些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學習卻受到注意力分散而影響。大部分的父母只知道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會導致孩子成績不好,其實人際關係和自信心受挫更是不容小覷。
醫學研究已經確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病因是神經傳導物質不足,導致腦功能異常,故它的的確確是一種生理性的疾病,而非父母親管教失當或環境縱容所致。此外,這些孩子長大之後仍可能存在部份症狀,影響其就業、交友。「藥物治療合併行為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策略,由於傳統的藥物屬於「中樞神經活化劑」,許多家長擔心藥物成癮性而不敢讓孩子服藥。事實上,這些個案因為腦功能不同於一般人,服用藥物並不會有成癮現象,而且可以減少日後酗酒或濫用其他藥物的機率,現在過動症治療的藥物選擇性更多,可以依據個案情況而調整。行為治療的原則是大人必須先了解孩子並不是故意搗蛋,找出問題行為擬訂策略、將情境單純化、給予孩子正面及時的回饋等。
照顧過動症孩子是一項磨練耐性的挑戰,家長不要自責,對這個病症充分了解,接納孩子的特質,和專業醫師討論適合孩子的治療策略,並和老師合作,在課堂上順應他們坐不住的特性,請他們協助擦黑板、發考卷等,與以適當鼓勵;會發現這些「跳跳虎小孩」十分直率、可愛,是個精力旺盛的超級小幫手喔!
轉載自東元綜合醫院院訊(//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