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壓力、快樂過生活—認識憂鬱症
國際衛生組織(WHO)估計到2020年憂鬱症是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的第二大人類健康人年損失之疾病,全世界估計有34億人患憂鬱症。據研究估計30~50%各科就醫病人思有憂鬱症,而近七成憂鬱症病人初診時只報告身體症狀。
許多身體疾病與憂鬱症有甚高的共患率(comorbidity),憂鬱症終生盛行率在一般人口可能達到15%,但在老人病房住院病人高達30-35﹪,癌症病人35-40﹪,中風病人40-45﹪,慢性胃腸疾病20-30%。然而憂鬱病人精神科治療願偏低,因而往往造成濫用許多醫療育源。
國內專家學者調查,有憂鬱傾向民眾只有22.58%看精神科,58.19﹪看其他科,只有13.95%接受心理諮詢。此外,憂鬱對多項身體疾病亦有不良影響,如:使出院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之死亡率與罹病率增加,中風後之罹病率增加,增加養老院院民之死亡率,對糖尿病、癌症、愛滋病之預後不良。而許多文獻報告,老年憂鬱症病人由於活動驅力下降而口腔衛生習慣不佳,或是藥物造成唾液減少,其口腔疾病發生率明顯增加,也括註牙、牙周病等。
三分之二的重憂鬱症患者曾有自殺的想法或企圖,其中10% ~ 15%會自殺成功。從民國52年到92年41年間.自殺有17年進入前十大死因,民國86年以來,每年皆列入十大死因。92年台灣有3,195人死於自殺(14.16/十萬),平均計算台灣每2.7小時有一個人自殺身亡,全球則每40秒一人自殺成功。比SARS嚴重多了。
因此,憂鬱症的早期發現及治療,形成白殺防治的前哨要務之一。
一、憂鬱症之檢測
世界街生組織針對憂鬱症的自我檢定訂出九項標準:1.常常感到憂鬱心情不好2.失去對美好事物的喜好感受3.睡眠習慣改變(失眠、多夢、易醒、嗜唾)4.飲食習慣改變(吃不下或暴飲暴食)5.行為上改變(行為急躁或行為緩慢)6.情緒起伏垂化大(容易沮喪或脾氣暴躁)7.感到疲累感,常常提不起勁做事8.無法集中精神,記憶力衰退9.常有輕生的念頭出現。症狀符合五項以上並持續兩週以上加上失去對於快樂的能力,在這裡情況之下就有可能得到憂鬱症,應尋找專業醫師診斷評估。
二、憂鬱症的成因與症狀
憂鬱症最主要症狀是心情差,生活沒興趣、悲觀、傷感、做事不起勁,連帶體力差、失眠、注意力不好、沒自信、緊張、呼吸不順有壓迫感,很多病人因而會到處求醫。
得憂鬱症並非個人之選擇,是一件不得已的壞運氣。憂鬱症如同心臟病、肝病、癌症等,是一種「腦」部生病(腦負責心理、智能等功能)的疾病。其成因是「生理、心理、社會」三要素互相作用的結果,與許多個性特質和生活調適是否得當相關。目前已知,不管誘發原因為何,最後都或多或少導致腦部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的功能改變,故其治療與預防亦是「生理、心理、社會」配合效果才顯著,且治癒率相當高。
三、與壓力共處-養生修心六要訣
天有不測風雲,人生亦無法避免壓力與失落,故如何提高對憂鬱症的免疫力才能營造快樂人生。從兒童期我們就需要培養達觀與開放個性,成人亦需要做好心身健康管理,其要訣包括:「認清自己、價值調整、增加彈性、壓力調適、擴大網絡、生活規律」六項養生修心之道。活得老,不如活得好,免除憂鬱,人生會從黑白變回彩色。
四、「說」、「唱」、「作」、「寫」-調適壓力四方法
壓力是誘發憂鬱症的因子之一,只要做好壓力的情緒管理就可以預防失眠、焦慮、憂鬱,而要做好壓力管理,就應從充足的睡眠、均衡的營養、適當的運動、適度的休閒活動及學習放鬆的技巧。
現代人最大致命傷就是「拼」,大家都很拼,卻不懂得喊停,不管是在生氣、或是工作忙得像陀螺一樣,一定要學會「停」,即使是五分鐘也好,這五分鐘可以做腹部呼吸、或做其他可令你放鬆的事都可,可以讓頭腦清晰。
此外,也可以連用簡單的「說」、「唱」、「作」、「寫」作為調適壓力的方法:
「說」:指的是向家人、朋友或專業輔導人員、醫師傾訴心中的壓力與煩惱。
「唱」:指的是用唱歌或大聲喊叫的方式抒發心中的壓力。
「作」:指的是用作減壓操或運動來紓解壓力。
「寫」:指的是將心中的壓力或煩惱用筆寫下,藉由寫的同時,讓腦中思緒作整理,思考造成壓力的原因,進而找出問題與抒發情緒。
民眾若是能學得放鬆及紓壓的方法,就會改善憂鬱、焦慮等情緒問題,而要放鬆就要做到三好:一是睡得好,二是吃得好,三是能正常排泄,只要能做到這三項,日子就會輕鬆得多。
五、疏通情緒、壓力的專門診問
早期診斷,勇於治療,近八成的患者初次治療後可完全復原的,專家正確的診斷與評估是良好治療的必要基礎。
看診何處去?可以到「精神科」(或「身心科門診」、「心身科門診」、「心理衛生科」、「兒童心智科」、「婦女身心門診」等),精神科和其他科最大的不同是,其他科是用看病的方法來治療病,但是,精神科看的是 「一個人」,不是一個 「病人」。
精神科是從一個人的身、心、社會三方面下去看,至於生理的方面則和其他科別一樣,是在治病,但是,除了解除患者的生理症狀外,精神科還必須從心理著手,像是心理所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