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彈古琴傳雅樂 感性知性的交會
【大紀元1月23日訊】(記者王梅芬/ 採訪報導)
古琴,也稱作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聆聽古琴演奏不僅是一個雅樂的饗宴,同時是琴友們知性交流的機會。在這個領域中扮演有力推手的黃鴻文先生平日以古琴研究與古琴教學為重心,致力融合學院與傳統兩派的特長,特別注重基本指法之紮實與古琴美感的呈現。這個特點在他演奏過程中流露無遺。
丗居台灣彰化的黃鴻文十年前到中國向西安市的李明忠先生拜師學習古琴,操縵十年,絃耕不輟。曾任高中國文教師的他目前進修於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更加凸顯出他文質彬彬的氣質樣貌。自從2003年4月參演臺北「蘭亭琴敘」古琴個人演奏會至今各地邀約不斷。
自從至聖先師孔子將古琴列入了「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古琴」除了演奏外,更具備修身養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等意義。 … 」。流傳了三千多年。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演奏時,將琴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共計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輪、撥刺、撮、滾拂等;左手有吟、猱,綽、注、撞、進複、退復、起等……。
透過黃鴻文在臺中、高雄耕讀園舉辦過的「戊子梧葉舞琴會」演奏會的回響之外。細細品味曲目名稱:梧葉舞秋風,憶故人,歸去來辭,烏夜啼,關山月,欸乃,普庵咒,瀟湘水雲等,更可以一窺撥彈古琴傳雅樂的弦外之音。
黃鴻文先生身著長袍布鞋,表情靦腆中流露著自信。彈奏一首陶淵明的《歸去來辭》,靜心聆聽,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在紛紛擾擾的現實生活中,黃老師表示:「人沒有悲觀的權力。尤其在紛亂的社會中能夠靜下心來,有聽眾、觀眾欣賞一曲兩曲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在彈奏之前,黃老師將曲目中的故事簡潔的介紹給聽眾。他說:「喜好古琴的人,不僅是喜歡聽它的旋律、音色,喜歡聽樂曲內涵故事的人也相當多。」問到黃老師在他彈奏時如何能靜下心來?他說:「不要為外境所影響。」
古曲中的故事
藝術來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一首《烏夜啼》充分表達了這個意境。《世說新語》的作者南朝劉義慶,由於身受朝廷誤解,內心充滿了緊張疑慮,在夜半之時聽到烏鴉叫聲,他的愛妾告訴他「烏鴉啼是代表吉利的事。」因而安撫了他的心。這首「烏夜啼」,在音符跳躍之中,時而緊張,時而疑慮,時而輕快,時而安詳,充分表露了故事主人內心情緒的流轉。
說到李白的詩《關山月》,「明月出天山……」,這首曲子本是山東地方的民謠,描寫青年男女之間情愛之類的小曲,被琴人編成古琴曲之後便成了雅樂。因為古琴是雅正的樂器,即使吸收了民間的小曲,也能將小曲子回歸到雅樂正道,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思無邪」。
說到有一首曲子《普庵咒》,聽眾不免好奇,古時有對牛彈琴的典故,但是也有對蟲彈琴的?黃老師提到這首曲子,他說:「《普庵咒》是普庵禪師所念的咒,是用來驅蟲的。佛家講不殺生,佛菩薩講慈悲,為了驅除水中、菜中的蟲,就念《普庵咒》來驅趕小生命;蟲類有知,感受到佛菩薩慈悲。這個咒語的曲調後來移植成古琴曲,曲中有遠山梵鐘,也保留了佛家慈悲護生的心情。釋迦牟尼佛說過:「一粒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端看彈琴者與聽琴者能否體會。
彈古琴琴時應該用什麼樣的姿態和心態呢﹖黃老師說:「彈古琴時要放鬆,心、手都要放鬆。」現代人在緊張的生活中無法放鬆、放下,在放鬆的狀態彈古琴時,手指自然會彎曲垂下,古人師法自然,完全回歸到自然的狀態。
《欸乃》這首曲子描述縴夫拉船逆流而上的情形,隱約令人回到淳樸自然的山林水邊,似乎可以聽見「嘿喲,嘿喲」的節奏聲。縴夫勞苦的生活情景,從古琴音樂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另外一首曲子是南宋的琴家郭沔(字楚望)寫的《瀟湘水雲》,在樂曲流動之中彷彿有水雲聲,表達對家國的懷念。郭楚望只是一位琴人,當他想要眺望九嶷山時,山色總被煙霧包圍在迷濛之中,使他不能順利地看見被異族統治的河山。他為了抒發抑鬱的情緒,透過指間弦音描寫了水雲之音,情感得到宣洩,慰藉了他的惓惓之情。
有與無、空與滿之間的趣味
古琴在指法上有勾、剔、抹、挑的運用變化,音色不但能低沉雄厚,也能高亢激昂,跳躍的音符在彈指之間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流暢。內斂的情感隨著旋律在有與無、空與滿之間,迴盪不已。
古琴大多是單獨彈奏,有著他特有的純淨與諧和;至於是否可以配其他的樂器呢?「要與古琴合奏的樂器,只有雅簫比較適合。」他的學生黃鴻璋先生跟他學琴有七年之久,當場以簫配合一曲,絲竹之音高雅脫俗。
黃老師彈奏一首《憶故人》。之後,說到他學琴的歷程已經有十一年,教學有七年之久,在教學上,他說「古人有來學而無往教,只要學生能抱持一種尊師重道的態度。」。說到他在操縵生涯中所遇到的事情,他輕輕的帶過,說:「有一個標準,就是尊重古琴雅樂,其他就是一切隨緣,並沒有什麼得失心。」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