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神韻遊世界:加拿大蒙特利爾(一)
【大紀元1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孫萍蒙特利爾報導)走遍北美,你可能再也找不到比蒙特利爾更豐富、優美並充滿風情和智慧的城市了。仁者愛山,智者愛水,蒙特利爾就在那山水之間。
神韻紐約藝術團將於1月16日至18日在蒙特利爾Place des Arts劇院連演四場,目前門票已經銷售一空。就讓我們跟隨神韻藝術旋風,領略藝術之都蒙特利爾的獨特風情。
名稱的由來和歷史的痕跡
蒙特利爾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35年,歐洲探險家雅克‧卡迪爾(Jacques Cartier)沿聖‧勞倫斯河而上,發現了這座形如巨船漂浮在聖勞倫斯河上的島嶼。這個風光宜人的島嶼當時還沒有名字,雅克‧卡迪爾就給中央那座小山起名叫皇家山(Mount Royal,古法語為Mont Réal,蒙特利爾)。
一百多年後,梅桑納夫爵士保羅‧德‧楚梅迪(Paul de Chomedey, Sieur de Maisonneuve)在這裡建立了第一個法裔移民定居點,叫做維勒‧瑪麗(Ville-Marie),可人們都已經習慣稱這個地方為皇家山,所以蒙特利爾的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
1760年英法戰爭後,包括蒙特利爾在內的有六萬多居民的新法蘭西正式歸屬大英帝國。自1850年起,蒙特利爾的法語和英語居民共同生活和平相處,蒙特利爾進入了長達60多年不受干擾的繁榮發展。
蒙特利爾發展至今,擁有人口370多萬,是世界上最大的使用雙語的城市,也是法國巴黎以外世界上第二大法語城市,享有北美「小巴黎」的美譽。
像巴黎一樣,蒙特利爾充滿了浪漫的歐洲情調。這裡的建築風格多樣,有法式、英式、羅馬式、希臘式、巴洛克式,還有尖頂高聳入雲的哥特式和古舊風味的城堡式建築,當然也有現代化的辦公大樓,鱗次櫛比的排樓鎮屋,單門獨戶、豪華高貴的私人別墅,高低錯落、古樸典雅的尖頂樓房,設施齊全、服務完善的高級公寓等。由於蒙特利爾位於島上,城區很難向四周擴展,所以幾百年來,不同年代、不同風格、不同國度的建築在那歐陸風情的浪漫、包容和調和下,濃縮在這條大船上。現代和古典、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和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相映成趣。
歐式建築(攝影:申萍/大紀元)
蒙特利爾市政廳(Hotel de ville de montreal/Montreal City Hall)建於1872與1878年之間,是一座維多利亞風格的建築,被稱為拿破侖三世建築風格,出自建築師亨利‧莫里斯佩魯爾特和亞歷山大‧哈奇森之手。可惜的是,市政廳在1922年3月的大火中幾乎全部焚燬,只留下一部份的外牆。現在的市政廳是建築師路易‧帕航以法國圖爾市市政廳為原型重新修建的。市政廳坐落於蒙特利爾老城中心的聖母街(rue Notre-dame)上,有五層,面向著名的雅克卡迪耶廣場。第一層的大廳和部份房間向遊客開放。市政廳內,每位曾在這個市政廳工作過的蒙特利爾市長都有一座大理石或青銅雕像。
菲利普廣場(Phillips Square)位於蒙特利爾市商業中心的中心位置,聖凱瑟琳街和聯合大街的交界處。廣場的中心位置有一座愛德華國王七世的青銅雕像,雕像的底座有四個小的雕像,代表了和平、豐收、自由和建立蒙特利爾的四個國家——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和法國。這座雕像建於1914年10月1日,由法國設計師路易‧菲利普‧赫伯設計。
蒙特利爾老城的中心有一個兵器廣場(Place d’Armes),建於1693年,它是昔日蒙特利爾發展並走向興盛繁榮的中心。最初它稱為皮草廣場,是皮草交易的場所。後來,因為這裡轉而經營軍事用品,所以1721年改名為兵器廣場。在1781年到1813年間,這裡又成了乾草和木材交易的市場,1836年,市政府將這裡改建為一個維多利亞式花園。兵器廣場在幾百年的時間裏幾經變革,直到1960年才發展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在經濟繁榮時期,兵器廣場曾隨著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而成為最繁榮的商業中心,被稱為「蒙特利爾的華爾街」。
過去的繁華雖然已經逝去,由路易斯‧菲利普‧赫伯特於1895年修建的、位於廣場中心的保羅‧舒默迪‧梅桑納芙的雕像依然靜靜地立在那裏,注視著歷史的變遷。
教堂 老港 唐人街
來蒙特利爾,不能不看看這裡的教堂、老港和唐人街。
蒙特利爾有教堂四百五十多座,其中包括一百多座天主教堂,數量超過了古羅馬城,因此曾被稱為「聖人之城」(英語:the city of Saints)和「百鐘塔城(法語:La ville aux cent clochers)」,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詼諧地形容蒙特利爾說,如果您隨便扔塊石頭,都有可能砸到教堂的窗戶。
來到蒙特利爾的人都會去遊覽諾特丹聖母院大教堂,它位於唐人街和老港之間,是蒙特利爾的標誌性建築,尤其是那一對高70米的大鐘樓更是宏偉壯觀。建築風格在巴黎聖母院式的歌特式建築風格的基礎上,將教堂的整體仍設計為四方型,不但有彩繪玻璃、玫瑰窗、胡桃木的雕刻,天頂上藍底色上純金打造的漫天星斗更使其內部充滿天堂般高貴而神秘的氣氛。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內景(蒙市旅遊網圖片) |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外景(攝影:申萍/大紀元) |
這座教堂始建於1672年,開始規模很小,隨著人口發展,1824年,從紐約來的愛爾蘭裔美國建築師詹姆士‧奧多奈爾設計了一座全新的教堂,第一座鐘樓是在1843年完工的,那時,它是北美最大的天主教堂。此後教堂陸陸續續地不斷修建並擴大規模。1982年4月21日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到訪,封這座教堂為「大教堂」。
1994年加拿大著名的女歌手席琳‧迪翁在此舉行婚禮。2000年第十五任加拿大前總理皮埃爾‧特魯多的國葬儀式也在此舉行。
聖約瑟夫大教堂是蒙特利爾最高的建築物,位於皇家山頂。到達教堂的頂層,需乘坐幾次電梯,在此俯瞰全市,風光無限。教堂建於1904年,是世界上第二大圓頂教堂,教堂的圓頂高達97米,僅次於羅馬的聖彼德大教堂。據說在建立聖約瑟大教堂的時候,遇到了經濟危機,資金出現了問題,安德修士就在教堂的地方立起一個十字架,他告訴眾人,如果神希望教堂建立,那麼第二天十字架不會倒下。當天晚上儘管狂風暴雨,可第二天,那個十字架立在那裏紋絲不動。很快,教堂就籌到了所需的資金。
聖約瑟夫大教堂(攝影:申萍/大紀元)
蒙特利爾老城的中心是老港(Vieux Port de Montreal),這裡被稱為加拿大活著的歷史博物館。老港位於聖勞倫斯河畔,風景優美,至今仍保持著18世紀的風格。特別是老港前的小街,完全像是在十八世紀的街道,周圍的酒肆、商店完全保留了那個時代的風格。在蜿蜒狹窄的馬路上,古老的四輪馬車和現代汽車併肩而行,情趣盎然。
從老港往北延伸的聖勞倫大道把蒙特利爾分成了兩部份,西區以說英語為主,東區以說法語為主。在聖勞倫大道南端,有一個鐫刻著「鍾靈毓秀」幾個大字的牌坊,這裡就是唐人街。說漢語的中國人生活在英法族裔的中間。八方遊客絡繹不絕,感受華夏文化,體味越南或韓國民情,特別是大快朵頤中華傳統風味美食,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華人來到蒙特利爾至少有15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加拿大修建橫貫東西岸的太平洋鐵路,因為缺乏勞動力,便從中國招來大批廉價勞工。很多華人為了修建這條鐵路付出了生命,應該說華人為加拿大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夏日熱鬧的老港(攝影:申萍/大紀元)
熱鬧的唐人街(攝影:申萍/大紀元)
重要港口和歐美文化融合地
作為現代化都市,蒙特利爾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這裡舉辦過很多重大的國際性盛會。比如1967年世界博覽會,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980年國際花卉博覽會,和2005年世界游泳錦標賽都是在這裡舉辦的。
蒙特利爾除了是連接大西洋和五大湖的重要港口,也是重要的工業和金融業中心。2008年,儘管全球經濟衰退的陰影籠罩,蒙特利爾港口作為加拿大第一大港口,其貨運吞吐量再破歷史記錄,居北美10大港口之冠。
蒙特利爾是大公司總部彙集地,設有銀行、鐵路、保險公司和國際民航組織等機構的總部。這裡有技術領先世界的航空航天企業,魁北克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巨擘龐巴迪(Bombardier)總部就設在蒙特利爾。蒙特利爾還以其領先世界的生化及醫藥技術而聞名於世。
作為曾經是世界級的金融中心,蒙特利爾在加拿大金融業的領頭地位,今天雖然已讓位於多倫多,但在銀行、保險、信託投資等方面業務仍非常發達。成立於1874年的蒙特利爾交易所,是加拿大歷史最悠久的交易所,在衍生產品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2001年成為北美首家完全電子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期權和期貨交易所。
蒙特利爾市是全球第二大非首都的領事城,島上設有90多個領事館和70多個國際組織,是美洲文化和歐洲文化的交融之地。
蒙特利爾市中心(攝影:申萍/大紀元)
蒙市國際會議中心一角(蒙市旅遊網圖片)
曾經的奧運會與世界博覽會
蒙特利爾在1976年舉辦了第二十一屆奧運會,留下了今天的奧林匹克公園。該公園位於蒙特利爾東部,距市中心3公里處的梅桑納芙(Parc Maisonneauve)公園內。蒙特利爾曾連續五次申請奧運會的舉辦權都沒有成功,尤其是爭取1972年的舉辦權,只差了一票,和奧運失之交臂。終於在1976年,蒙特利爾得到了奧運會的主辦權。
面對得之不易的奧運會,蒙特利爾花費了大量的金錢,並在舉辦過程中有很多科技創新。在城區北部的奧運中心,新建了大型體育場、游泳池、自行車場、奧運會村等。這些自行車場和體育場都加蓋了頂篷,讓觀眾不受風雨之苦。可容8萬觀眾的主體場內,有兩塊巨大的長20米、寬10米的記分牌,各裝有1萬9千多個燈泡,從場內任何一側,都可清晰地看到牌上所顯示的比賽成績。場館設施表面都裝飾了茶色玻璃,熠熠生輝,顯得富麗堂皇。
當時奧運會火炬傳遞採取了與以往不同的作法。7月13日於奧林匹亞點燃,火種傳到雅典後,不像以往用輪船、飛機或接力傳遞,而是利用衛星傳到加拿大首都渥太華,隨後進行火炬接力跑,7月17日傳遞到蒙特利爾。最後點燃主場奧林匹克火焰,是由一對少年男女斯蒂凡‧普雷方丹和桑德拉‧亨德森共同完成的。這是奧運會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由兩人共同執行這一使命。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宣佈了奧運會開幕。蒙特利爾人的創新和經驗被後來的人應用到各地的體育場館建設和體育賽事的舉辦上。
1967年舉辦的以探索人與自然、宇宙的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為主旨的世界博覽會,對蒙特利爾城市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次博覽會被認為是20世紀最成功的世界性活動之一,被評為僅次於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和巴黎世博會的第三個最成功的世博會。當世界博覽會於1968年結束後,蒙特利爾留下了不少記載著世博會輝煌的建築和雕塑。不少場館保留到今天,包括美國館、法國館、牙麥加館、ALCAN水族館等,成為蒙特利爾人最美好的一段記憶。
位於蒙城市中心最繁華的兩條文化商業街聖凱瑟琳大街和梅桑納芙大街之間的蒙特利爾藝術中心,就是因1967年的世博會而擴建的。它成了今天蒙特利爾這座歷史名城與現代都市的一座標誌性建築。
奧林匹克公園的斜塔(攝影:申萍/大紀元)
世博會留下的巨大圓球建築(蒙市旅遊網圖片)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