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11日電)經濟不景氣聲中,台灣本島尾牙宴雞頭一上桌人人驚,擔心沒了頭路,但是同樣場景在外島金門,可是充滿人情味,不但被雞頭對準免驚走路,還是把酒言歡乎乾啦的主客。
景氣冷鋒報到,今年國內公司的尾牙宴規模頻傳縮水,有的還辦不下去,不過,更讓人膽顫心驚,恐怕是全雞上桌,因為,民間習俗雞頭對準誰,意味著老闆要請誰走路。
然而,隔著台灣海峽的金門,因為先民到南洋打拼,帶回膾炙人口的「雞頭魚尾」禮俗,酒宴開席,誰被雞頭或魚尾對準,可是全桌最榮耀的主客,與台灣是一樣雞頭兩樣情,更見人情味。
地方文史工作者林金榮指出,金門的酒席上,全雞一上桌,雞頭對誰,可不是要被「炒魷魚」,而是全桌的貴賓,被對者必須仰頭乾下一杯濃烈的高粱酒,再用筷子剪斷雞頭,同桌的人才能享受這道美食,全魚也是一樣,只是把雞頭改成魚尾。
對於「雞頭魚尾」的起源,林金榮表示,確切時間已經不可考,民間普遍的說法是金門為僑鄉,與先民「落番」到南洋奮鬥有關。
他說,相傳先民到南洋謀生,娶了土著酋長的掌上明珠,後來想落葉歸根,但是遭到作蠱留人,因其愛女不忍,指點送行宴從雞頭、魚尾吃起,最後才逢凶化吉,這段重生故事在地方上流傳,讓人嘖嘖稱奇,並衍生出金門獨特的勸酒文化。
這項勸酒文化是筵席上被雞頭、魚尾對上者即為主客,在先乾一杯後,可將雞頭、魚尾轉賣給桌友,但桌友接下後要喝等量的酒,或是加碼才可過關,如此一趟通關下來,一、兩瓶金門高粱酒見底是常有的事,滿桌賓主盡歡。
國軍進駐金門後,三軍將士對「雞頭魚尾」有新的詮釋,認為雞頭、魚尾都象徵部隊的掌舵者,被對上者就是全桌的領導,享有帶頭先乾為敬的殊榮,並且衍生出「蓮花指、輕舉杯,重入喉、舒展眉」的勸酒口訣,在乎乾啦聲中,留下「醉臥沙場君莫笑」的豪情壯志。
雖然景氣如寒流來襲冷颼颼,金門縣營金門酒廠釀造香、醇、甘、冽的高粱酒,去年營業額超過新台幣122億元,創下開廠56年來的新高紀錄,酒質固然是沒話說,但民眾普遍認為「雞頭魚尾」的勸酒文化也是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