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嘉義報導)具有300多年歷史,嘉義最古老的灌溉水利工程道將圳,雖飽經歲月滄桑,但迄今仍保有圳渠面貌 為文史工作者鑽研的對象。由道將圳文化學會發起舉辦,文建會及嘉義市政府指導,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嘉義縣政府文化處合辦的「2008台灣民間水圳論壇暨道將圳文件展」活動,在9月5日、6日二天在嘉義市立博物館簡報室及一樓大廳舉行。市長黃敏惠及市府團隊都趕來了解水圳對早期台灣農業的重大貢獻。
主辦單位表示,隨著工商業社會的急遽發展,曾經扮演著孕育台灣生命力角色的農業水圳,其地位也有所改變。水圳在部份地區灌溉功能逐漸喪失之後,導致其本身的維護與定位問題常被忽略,如何在資產保存與環境生態的角度上給予重新定位,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協辦單位計有公共電視台、客家電視台、嘉義大學、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20幾個單位。
主辦單位道將圳文化學會理事長楊清樑表示,此次活動包括「論壇」和「文件展」二大項。「論壇」邀請台灣各地民間社團就推動水圳研究、守護、推廣及教育等議題做發表,並期此次會議來建構一個關心「台灣水圳現況與願景再造」的交流平台,並持續發展與政府、企業及社會大眾的對話。
論壇主題包括「跨縣市水圳風貌與產業營造(嘉義經驗)」、「當社區教育與水圳相遇時(台南與北投經驗)」、「水圳.農村.水資源願景會議」、「在地水圳戶外參訪」、「水圳污染現場直擊(台南、高雄、台中經驗)」、「湧泉、水圳與社造(新竹與台中經驗)」、「水圳污染與生態現場(彰化平原經驗)」、「水圳與水岸城市營造(台北與高雄經驗)」等八場次。值得一提的是,公共電視台和客家電視台都協辦了這次的活動,而第二天下午的綜合座談更將與客家電視台「村民大會」節目連線直播。
「文件展」則展示過去5、6年來嘉義市道將圳文化學會推動水圳研究、踏勘、搜集、紀錄、發表的各式文件與出版品及影像紀錄等,以供外界了解其中的價值與初步成果。包括由木雕藝術家李宗霖所雕立的「諸羅三賢:周鍾瑄、阮蔡文、陳夢林」之周鍾瑄聖像雕立完成說明會、第一天下午的走訪道將圳、知名水彩畫家孫少英的道將圳流域畫展、義和軒北管展示、古琴表演、嘉義市聖神宮拱吉堂什家將表演、道將柚、F16鳳梨醋等農產品的展售等。
嘉義市市長黃敏惠致詞時表示,道將圳開發距今已經321年(康熙54年,西元1715年至今),當時的執政者─周鍾瑄縣令,對諸羅這個土地的貢獻,不只在農田水利而已,還有城隍廟的興建;包括後來整個諸羅城的人文、產業等等的發展,都受到很大的影響。黃市長表示,所有民間團體關心咱台灣這塊土地未來的指教與建言,都是公部門推動市政建設的動力之一。
楊清樑理事長表示,「道將圳水域」這塊土地上存在著2000至4500年前的「魚寮」、「白鴿厝」、「南新」、「柴頭港」等4個遺址,以及後來的平埔族、諸羅山社、荷蘭、明鄭、清朝、日本的統治等不同的族群文明與文化語彙。「道將圳文化學會」將持續不斷的踏查和探索,讓我們瞭解這塊土地精采的歷史和文化,也讓諸羅古城的未來發展找到更深厚的文化論述。面對高鐵聯絡大道西南面的道將圳水系,期以本次水圳論壇活動邀請各領域長期研究的夥伴聚會研討,藉他山之石讓我們能更完整思考古圳的聚落人文與產業發展。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