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傷風感冒的看法
中國醫學看病從大體著手,著重在整體觀、自然觀,我們生活的空間在地球上,而地球繞著太陽轉,所以產生白天及黑夜,古人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月亮繞著地球轉,所以地球有潮汐,女人有月經。我們人體的生理節律與大自然節律一致,太陽升起人體陽氣盛,月亮升起人體陽氣消。既然我們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惟有順著自然的節律生活,人才會長壽,才會少病痛。
《素問、上古天真論》就完整的介紹古人的養生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以現代的西醫學觀點看,人心情輕鬆、沒有壓力、吃的剛好、睡的正飽、人的抵抗力才能在最佳狀態。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而生出了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當人體抗病力不足時就容易感受風寒邪氣,中醫內經早已記載「邪氣所湊,其氣必虛」。
感冒是指人體感受觸冒風寒,出現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燒、全身不適等症狀的一種疾病。最早提出感冒的中醫書籍是內經,內經包含《素問》及《靈樞》,《素問、骨空論》:「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素問、熱論》:「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痛,腰脊強。」
1800年前,東漢張仲景師法《內經》《陰陽大論》等書,著作了《傷寒雜病論》更是把傷風、傷寒的症狀,疾病的發展,治療、預後、護理等,作系統性的論述,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專門來討論《傷寒論》的內容。
清朝葉天士、吳鞠通等人創立了溫病學說,認為溫邪感人,最容易化燥傷津,所以叫做溫病感冒,除了發燒、鼻塞、流涕外,尚有口渴、咽痛及不惡寒等症狀。所以我們感冒傷風,便是分這兩大類。例如:天冷了,受寒了,出現了發燒、流涕、頭痛、全身痠痛便是風寒感冒,而在空氣不好的地方或是在有人感冒的地方呆久了,出現了咽癢、咽痛、鼻塞、咳嗽、發燒,這就是風熱感冒。
當然感冒也有風濕感冒、暑熱感冒、秋燥感冒、氣虛感冒、血虛感冒、陽虛感冒及陰虛感冒等。但是我們這一篇文章僅討論最常見的風寒感冒及風熱感冒。
風寒感冒是指寒冷的天氣或是天突然變涼如下了一陣雨,全身淋濕,或是冷氣房內溫度太低皆可致病。當兵最常見是雨中行軍後,出現頭痛鼻塞,只要喝一碗熱熱的薑湯,流一點汗,便可祛風去寒。輕症風寒感冒,中醫可以選用蔥白、淡豆豉熬湯溫服,或是方劑香蘇飲,重症則必須選用桂枝湯或是麻黃湯了。若是發燒可以針刺大椎加上拔火罐加速退燒。
風熱感冒,則是以咽乾、咽痛、咳嗽為主。急性期可以手太陰肺經少商放血,可以緩解咽痛及清除肺熱,中藥方劑選用銀翹散、普濟消毒飲。若是發燒同樣可以針刺大椎加上拔火罐加速退燒。
感冒後的恢復期長短,依人的抵抗力而定。有的人兩三天,就痊癒。有的人拖上十天、二十天還沒好。原因在於人體的抵抗力強弱。抵抗力強者好的快、抵抗力差者好的慢,甚至出現併發症。那麼抵抗力要如何增強,除了食補、藥補外,心靈的放鬆、身體的鍛練同樣重要。
──轉自《正見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