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權利分配如何公平?

文/朱敬一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康德有句名言說:「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每個人必須要有平等的機會才能去自我實現。基本權利是不能剝奪一絲一毫,否則就無法實現自我。例如自由權不可被剝奪與分割,即使只剝奪一些微不足道的自由,都會影響到個人的自我實現,這就是基本權利。一天有一小時是奴隸,那就是奴隸,不能辯解說只有一小時是奴隸,還有其餘的二十三小時不是奴隸。

限制與權利如何區分

關於受教權,九年國教是基礎教育,也是基本權利,但是高等教育(如就讀台大醫科)就不是基本權利。道理何在?只要個人接受基礎教育的權利遭到一絲剝奪,他就不容易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但不會因為無法唸台大醫科,就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為何政府要補助住在偏遠地區的原住民,強制或補貼他們就學,甚至在村口蓋一所學校?這是因為不經過基礎教育的啟蒙過程,這些原住民大概很難有能力在社會上實現自我。

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居住遷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集會與結社自由、參政權、工作權、財產權、受教權,這些都是基本權利。但是,即使有言論自由,也不能隨意罵人;有財產自由,但沒有搶奪、侵占他人財產的自由。

那麼限制與權利之間要如何區分呢?德沃金說:「權利就是王牌。」(Right is trump.)意思是基本權利就像是打橋牌時的「王牌」,假設梅花是王牌花色,只要一打出王牌,就可以壓過其他花色(黑桃、方塊、紅心)不論大小的牌。只有王牌(權利)才能對抗王牌(權利)。至此,已比功利主義又多了一個層面,亦即社會效率和國家目的並非權利(王牌),所以不可以用這些理由來壓迫他人權利。

例如不能用維持全校服裝儀容整齊之類的理由,規定全校的制服都要是藍色,因為全校服裝儀容整齊不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所以不能用這種非權利的事情去壓倒基本權利。要限制人民的基本權利,一定要是以其他人民的基本權利作為理由才行。總之,校容觀瞻、社會效率乃至國家目的等,都不足以構成否決王牌的理由。


無知之幕背後的承諾

又如生命權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不容侵犯。但面對不法侵害時,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受到侵害,而進行的防衛行為,則被視作正當防衛。綁架犯準備槍殺人質時,警察可以先對犯人開槍,以確保人質的生命。但是不能基於保衛國家機密,任意將人殺害,除非能夠證明國家機密直接與某些基本權利有關,否則不能以抽象的國家目的去壓抑人權。這是大原則。要注意的是,這個標準只適用於基本人權,不能胡亂套用詮釋。

再從不同角度說明基本權利。德沃金有句名言闡述無知之幕背後的「事前」概念:「什麼是基本權利?基本權利就是在無知之幕背後,多數人對於少數人的事前承諾。」所謂事前,意指在無知之幕背後,不清楚自身利害特徵的狀態。至於出幕後,已然了解自身利害特徵的狀態稱為「事後」。基本權利是大家在無知之幕背後的事前承諾,一旦走出無知之幕,即使發現自己是多數人的那一方,也不能對少數人做出他們不希望發生的事;也就是不可以用「事後的」多數去欺負少數,因為這是眾人在無知之幕背後就已事先承諾了。

所謂多數人或少數人,是指出了無知之幕背後,才發現自己在某個特定的社會情境下是屬於多數人或少數人。在理想的社會中,任何人不可能在任何議題或場合上都是多數的一方,任何人在某一議題或場合上都有機會位居弱勢。即便屆時發現自己是少數人或是變成弱勢,也不須擔心,因為眾人在事前已先承諾不會限制你的權利,答應不會剝奪你的生命權、平等權、自由權、財產權及人性尊嚴等權利。


多數族群對少數族群的欺壓

出了無知之幕後,誰將會屬於多數的一方是不可知的,所以強調必須在事前做出承諾;承諾在出了無知之幕之後,即使發現自己是多數或強勢的一方,按照當初在無知之幕背後所做的承諾,不能反悔而以多數的身分去欺壓少數人。事前、在無知之幕背後,事後的可能多數人對事後的可能少數人就已先做出承諾,而這些承諾就是基本人權。順著這樣的邏輯,可以把憲法視為是大家在無知之幕背後所討論出來的共識。亦即憲法對於基本權利的保障,就是基於多數人對少數人的事前承諾。

然而,社會上以多數欺負少數的事件層出不窮。以台灣為例,外籍新娘(或新移民女性)常常遭受歧視,這些歧視都是多數族群對少數族群的欺壓。憲法是規定人皆平等,若將大陸或東南亞配偶排除在平等權的保障之外,顯然是不符合反思均衡。
 

摘自《朱敬一講社會科學》時報 提供◇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我自己當媽媽後的現在,台灣環境變得很複雜了。雖然日子過得比較好,一切都科技了、效率了。其實,也就是更單一、更無聊了。
  • 生命是一連串失落的考驗,失業、失婚、失去親人、失去健康。看似失去外在事物,其實是失去自我身、心、靈的某一部分。在復原的路上,承認失落,尋找意義;重整新自我,重建新關係,完成悲傷的任務,將不難發現,Less is more!
  • 【編按】人在世間之所以不安,就是怕失去。對一個人而言,最難面對的失去是生命的喪失,

    自己的或親友的。在人生路上,不論是你、我、他,不論是認識的、

    不認識的,大家同船共渡。長期從事安寧療護的蘇絢慧在

    《生命河流》一書中,與大家分享如何走向這個人生豐收的時刻

  • 閱讀保羅.霍肯的新書《看不見的力量》,從最後第八章〈重建世界〉一路往回讀到名為〈來自群眾的禮物〉的序言,是我個人最喜歡的方式。
  • 1960年代,拉夫拉克爵士(Sir James Lovelock)開始檢驗地球做為單一生命體的可能性,他後來命名的「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大大影響了生態學。這種假說宣稱地球會創造適合生命的條件,展現自我組織和自我管制的質素,類似於活的有機體。
  • 當我撰寫本文時,美國西部某州的州長正在發表就職演說,指出該州有許多不適任的老師和學生。但是他說,別擔心,說他和他的內閣保證讓他們負起責任。問題是,該州擁有全美最多的老師與學生人數,閱讀測驗的分數卻是全國最低,學校和圖書館支援評等也是最低,然而他的演說裡完全沒有提到。或許他認為,提高威脅會比增加書本效果更彰。
  • 離開這些孩子已經三年了,學校情形仍然沒有比從前改變多少,令我極度訝異。當我聽到新學校的老師談論班級畢業,他們說:「孩子們個個都已經長大,變成真正的紳士和淑女!他們變成熟了!」
  • 遊戲是孩子最自然而發的活動,透過遊戲孩子可以學習許多重要的事物。成人們大概都能接受孩子從遊戲中學習的觀念,但視遊戲為兒童重要的心理溝通媒介,就較易為一般父母所忽略。
  • 在單純的遊戲中,父母以同理心,進入孩子的世界,共同去發覺恐懼的來源,不僅讓孩子獲得精神上的支撐,同時,開創了一個發揮想像的空間,去表達、理解恐懼,從而走出恐懼。
  • 所以很多年輕學生在學習理化、生物、地科,甚至數學時,心中都有一堆「為什麼」的問題,這也是激發他們想一窺堂奧的原因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