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9日訊】中國三鹿奶粉造成「結石嬰兒」,已出現在甘肅、江蘇、陝西、山東、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寧夏等十四個省份,種種情形顯示,像當年安徽阜陽的大頭娃娃事件那樣,在一片質疑聲討聲下,三鹿終於由一開始的回避否認到今日站出來,說此事件是由於不法奶農為獲取更多的利潤向鮮牛奶中摻入三聚氰胺而引起。但是輿論和網民對三鹿奶粉何時被汙染、怎樣被汙染、廠家是否知情等關鍵問題上,反而出現了更多疑點,包括:一、三鹿奶粉被汙染的時間與真實數量?二、奶粉被汙染的方式?是否真是奶農所為?三、三鹿集團何時知情?四、假如三鹿自檢發現七百噸問題奶粉,這些奶粉如何獲得「合格證」?五、相關消費預警為何沒有及時發佈?是否因為北京奧運延遲事件曝光?
食用奶粉中怎會有危險的化工原料,應當是本案最大的疑點。出事前企業有沒有自檢制度?再者,安監部門有沒有日常監督?如果有,目前檢出約700噸受汙染的奶粉又是怎麼獲得「合格證」的?大陸學者認為食品安全衛生在中國是體制性問題,除了中小企業達企業總數近八成;以及食品藥物監管體系職能重疊嚴重,造成「十幾個部門管不了一桌菜」;還有一重要原因在於地方保護主義。三鹿集團為石家莊納稅大戶,企業形象受損將危及稅收乃至地方政府形象,目前,三鹿正在積極準備上市,但出現這樣問題,勢必會打亂公司的發展計畫。可能因此出現「八月初查出後,當局下令回收全部可疑產品」的指示,但是在中央、地方與企業形象的考量下,使無辜的農村嬰兒平白多喝了半年毒奶粉。
另一方面,不法奶農投毒,是三鹿的說法,到底屬不屬實,還需要司法部門鑒定。三鹿集團以「汙染」來暗示該事件是一場「意外」,但是在召回聲明中所涉及的數量卻成為「反證」,即多達700噸,約175萬袋問題奶粉,豈是「汙染」一詞所能解釋的?這讓外界產生一種質疑:奶粉生產企業採購三聚氰胺,究竟是不是某種「行業潛規則」?或者說,除了三鹿集團之外,還有其他奶粉企業在利用三聚氰胺「提高」蛋白質含量?大陸社會在經歷「蘇丹紅」、「空殼奶粉」等事件的洗禮,「行業潛規則」也成為社會關注的主要對象。
自2007年2月中國藥監局長鄭筱萸一家四口涉嫌收受好處買賣藥品批文,動搖「國藥准字」的公信力。此次的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無疑再次衝擊大陸的品質認證體系,使民眾對「國家免檢產品」這塊金字招牌產生信任危機。未來相關消費預警能否及時發佈?國家質檢部門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監管作用如何體現?奧運期間京津冀的大安保體系為何無法察覺?還是中央擔心影響中國對外形象而延遲42天?這也讓人警覺奧運前的社會管制,可能在奧運後產生連鎖效應。
(本文由中央廣播電台《台灣觀點》節目提供,節目首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22時55分,網址為://www.rti.com.tw/)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