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媒體與記者為何風光不再?
【大紀元9月12日訊】「你們怎麼還想來當記者?你們還年輕,趕緊轉行去。」剛入行時,一名服務於老三台的資深電視記者曾語重心長地對我和同事如此勸誡。雖然不算震驚,但也多少有點意外:原來媒體界景氣凋蔽,已經到了人人自危的境地。
去年底,某大電視台獲利不佳,裁員百人;今年6月,《中國時報》大幅裁員500多人,一陣沸沸揚揚;如今,記者節才剛過,業界又盛傳某報將於黃曆年後收攤、某報可能再發起另一波裁員的行動。「雪上加霜」幾乎不足以形容媒體界的困局。
產業外移、大環境不佳,台灣媒體總廣告量連續9年呈現負成長,是造成媒體咬牙苦撐、甚至撤退告去的主因。加上網際網路快速崛起,前所未有、五花八門的龐大資訊量以及自由隨選的特性,更迅速擄獲大批閱聽眾的芳心。世界各國均出現閱報率、電視收視率持續下滑的趨勢,甚至不少年輕讀者已經失去了閱讀報紙文字的習慣與能力。
打不過對手,只好與他做朋友。報紙、電視台無法抵擋網路大潮的衝擊,紛紛轉而向網路靠攏、積極將新聞內容登上網站,希望提高媒體品牌影響力及網站點閱量。但是,網路新聞內容免費,帶進的網路廣告收入卻相當有限,甚至還使得部分原先付費的報紙讀者轉而投入免費網路新聞的懷抱。「報紙銷量越來越少,免費新聞的需求越來越高。」面對燒錢烈焰的逐日高漲,不少媒體因此選擇退出戰場。
其次,對於記者個人來說,大環境的劇烈變遷下,過去老三台時代1年可領20多個月薪資的榮景早已成為神話。今天的媒體界,極力縮減人力成本,以某大電視台為例,不但裁員,碩士畢業的新記者起薪才3萬元。面對這種「薪資走熊市、工作量走牛市」的窘境,諸多優秀資深媒體人、名記者紛紛棄位離職而去,有的轉戰企業界,有的隱入學術界。媒體留不住具號召力的人才,更讓媒體失去對讀者、觀眾的吸引力。
「讀者想要什麼?需要什麼?」這向來是個人人言殊的大哉問,但國內幾大財經雜誌與某水果日報、某數字週刊,卻始終堅持讀者調查的機制,盡量緊抓讀者需求的脈動,甚至主動去設想讀者所需、所能接受的資訊為何,從而能在不景氣的哀嚎聲中維持獲利。
反觀其他新聞媒體,往往只能跟風地複製大量同質性高的報導(如扁家密帳案、某富商結婚等)。若從商業行銷角度來看,這種商品策略不僅缺乏對消費者的設想考量,也缺乏創新元素。消費者越走越遠了。(//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