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舉國體制發展精英體育有害?
【大紀元8月19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大衛2008年8月18日華盛頓報導)北京奧運會開幕到現在,中國隊所獲得的金牌數一直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而包括金銀銅在內的獎牌總數,也緊追在美國之後,居世界第二。然而,最近有不少評論指出,中國運動員之所以獲得這樣好的成績,靠得是所謂的“舉國體制”,但這種體制不但違背奧林匹克精神,對改善國人體質和運動風氣,也沒有好處。
中國自1984年首次在洛杉磯參加國際奧運比賽以來,奪金搶銀的勢頭就一直很凌厲,而且進展神速。2004年雅典奧運更擠掉國際體壇第二位的俄羅斯的位子,獲得32面金牌,比獲得36面金牌的美國只少了4枚。
本星期中文網站上發表的不少評論表示,中國能在20多年時間裏一躍而成為全世界屈指可數的體育競技大國,是得力於中國特有的一種體育制度,也就是所謂的“舉國體制”。中國體育總局副局長崔大林在雅典奧運會後不諱言地坦承:“如果沒有舉國體制我們也不可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所謂“舉國體制”,中國官方的解釋是“在國家綜合實力還比較弱的情況下,為了短時間內形成突破,從而採取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攻堅的一種組織制度”。換句話說,“舉國體制”就是調動全社會資源來協助操練少數精英運動員,盡最大努力在國際大型競賽中奪取最多的獎牌獎盃。
《香港開放雜誌》總編輯金鐘,把中國隊這次在北京奧運會上獎牌豐收,與納粹德國1936年在柏林奧運上的獎牌豐收,相提並論。他說:『雖然他們在口號上也說得很好聽,要提高人民的體質,但實際上他們對一般體育活動是忽視的。所以這一次他們能夠得了這麼多獎牌,跟1936年德國的那次是一樣的。這我想是不奇怪的,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運動員培訓的體制不一樣,嚴格說,這中間就有不公平的發展;第二呢,因為它是主辦國,主辦國在整個競賽的環境和氣氛下,當然都是比較有利的。』
各家網站的評論說,舉國體制是前蘇聯在1950年代創建的,後來為絕大多數共產集權國家所仿傚,其中佼佼者有前蘇聯、前東德、前共黨國家羅馬尼亞等。但在蘇聯和東歐體系解體後,目前僅存的只有中國一國。至於古巴、北韓則因地小人少而不足為道。
評論說,中共官方公開承認,這個制度的最高層次就是在奧運會上為國爭光。“新語絲讀書論壇”說:如果作一個對比,可以說中國體育是國家行為,西方體育是社會行為;中國是官辦體育,西方是民辦體育;中國是精英競技體育,西方是大眾健身體育。在外國,奧委會是民間獨立組織;在中國,奧委會與中國總管體育事業的最高機構“體育總局”是合二而一的。
新語絲讀書論壇的評論說,多年前中國國內已有不少有識之士對這種實際戕害體育精神的制度進行批判,要求改變。並且舉出舉國體制的弊端:第一,國家資源的使用嚴重顛倒輕重,每年花數十億元人民幣培養精英運動員,同時又嚴重忽視乃至不顧國民大眾的體育與趣愛好和強身健體的需求。
第二,由於動用全國人力,選拔有運動天分的青少年進行封閉式集訓,但目的只是讓少數體育尖子去爭奪獎牌,結果犧牲了數十萬計運動員的青春,甚至給許多運動員造成終身傷害,毀了他們的一生。中國體育報說,百分之八十的運動員退休後因為沒有文化,沒有一技之長,謀生艱難,其中很多人還因運動過量而落得一身疾病,甚至成為殘廢。
第三個弊端是,形成了一個明星運動員、教練和體育官僚三位一體的龐大利益集團。金牌給運動員和教練帶來巨大名利,給體育官僚帶來官運亨通的政績,由此不擇手段追逐金牌的舉國體制,亦成為中國體壇腐敗的觸媒劑。
新語絲讀書論壇的評論說,2005年中國十屆全運會鬧出大量金牌內定、假賽的醜聞,多數認為是舉國體制所倡導的錦標主義起了關鍵作用,至使公民公平競賽的體育精神蕩然無存。
香港開放雜誌總編輯金鐘錶示,中國近來雖然口口聲聲不要把體育政治化,但其實最把體育政治化的,就是中國。因此,要改變目前中國這種訓練精英運動員的舉國體制,恐怕十分困難。
他說:『實際上最政治化的,就是中國的體育。你看從最早的50年代,他們參加國際競賽,口號就是友誼第一,競賽第二嘛;後來你看中美建交又是乒乓外交嘛。所以他們已經把體育運動當作他們凸出政治,政治掛帥,為政治服務的一個重要手段。實質上中國體育的精神跟奧林匹克的精神是有距離的,有些方面其實是脫離的,它不是真正的體育精神,而是參雜了政治的,民族主義的,你看動不動就是為國爭光啊,完全就是作為其外交的一種手段。所以我想要他們在這方面做改變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