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4日訊】1687年7月5日,英國數學家牛頓爵士(Sir Isaac Newton, 1643 – 1727)出版了拉丁文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以下簡稱《原理》),內容包括了後來被應用了二百多年的萬有引力及三大運動定律。
不過萬有引力中的平方反比律,及貫穿這本書的微積分方法,卻分別使得牛頓與其同時代的科學家–虎克(Robert Hooke, 1635 – 1703)與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 – 1716)鬧得很不愉快。
英國科學家虎克曾經在1674年至79年間與牛頓在信中討論物體的圓周運動,信中顯示虎克在1660年以後就有平方反比定律(兩物體間的某種物理量與兩物距離的平方呈反比)的思想,直至1684年,虎克才藉此推導出開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 – 1630)的行星運動定律。虎克把成果告訴友人哈雷,哈雷又詢問了牛頓,牛頓說他在已經完成的《原理》書中已經推導出來了。此事件促成了哈雷協助出版《原理》一書,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虎克懷疑牛頓剽竊其成果。虎克從此不願公開自己的發現。
至於微積分事件則發生在1711年,一位蘇格蘭科學家指稱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的微積分是剽竊了牛頓發明的流數術,引發了數學史上一場懸案。牛頓及萊布尼茨所屬的王家學會於是在1712年成立了調查委員會調查此事,調查結果中說牛頓才是真正發現者,並且指稱萊布尼茨是騙子,萊布尼茨直到逝世還深受流言所苦。
但後來發現,調查報告的結語竟是當時任職會長的牛頓所寫,這使得調查的公信力受到質疑。事實上,他們倆可能同在十七世紀晚期,各自從不同的思惟方法獨立地發展出微積分的符號與計算方法,使其能夠應用在幾何與物理學上,而目前一般所使用的微積分符號是沿用萊布尼茲的發明。
有一次普魯士國王詢問萊布尼茨對牛頓的看法,萊布尼茲回答:「從世界開始到牛頓時代的數學,一半以上是牛頓所做的。」萊布尼茲不但沒有在國王面前貶低牛頓,而且還當國王面推崇他。
說來也算是巧合,牛頓雖然和虎克有些矛盾,但他在給虎克的信中,卻也曾謙卑的寫下「如果我看得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段感人名句。
《原理》出版321年後的今天,風風雨雨都過去了,兩件圍繞牛頓的剽竊爭議,事實的真相已無從得知了。然而我們相信無論牛頓、虎克還是萊布尼茨,他們在天之靈都會同意,再卓越的研究成果都會被新的認識所推翻,然而誠信、謙遜的品格才能決定了一個人永恆的高度。@*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