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寒:港府回歸「善治」 方為正道
【大紀元7月31日訊】
香港政府副局長和政治助理的委任風波,成了新一屆特區政府成立以來的最大政治大地震。儘管擴大問責制,委任新的副局及政助備受香港各界抨擊,特區政府仍在繼續狡辯,把任人唯親的新委任制說成是為最終達致雙普選鋪路,稱這是政制向前發展的一步,實在是極盡混淆視聽之能事。
更諷刺的是,面對國際油價瘋狂飆升,基本糧食的價格也上升至少二至三成,大批職業司機開車到香港人氣最旺的中環,抗議港府無能對他們的生計造成困窘加以解決時;當雞販因為禽流感來臨,面臨隨時失業三餐無以為繼時,行政長官曾蔭權卻率領一眾新任副局及政助召開記者會,逐一公開眾高官高薪優職的待遇,真是極其諷刺,也令人瞠目結舌。
今年以來國際原油、基本糧食的急速漲價,是全球性的問題,許多國家的民眾都走上街頭,甚至西歐一些國家的漁民以船封港來抗議政府的無能,各國政府都竭力尋求解決之道。而馬來西亞政府的應對反襯出香港政府的錯誤行徑,也顯出港府對民生困苦的麻木。就在這個月,吉隆坡內閣官員自請減薪,以做兼職來增加收入,以便舒緩國內民怨。先不問這樣做能否解決面臨的困境,但起碼這一舉動讓民眾看到了該國政府回應民眾呼求的誠意。
反觀香港政府,在當前民眾面對通脹困境、民怨沸騰的時候,卻公然讓一眾高官公佈高薪的待遇,實在是愚蠢至極,讓人聯想起二零零三年薩斯疫情剛過,港府就違逆民意硬著推出二十三條立法的事件,此次不但做法愚蠢,更顯示出港府高層掌握權力的傲慢。
今年是這幾年來香港經濟最困難的一年,物價油價急升,股市下挫,如今面對全球通脹升溫,利率有可能掉頭回升,民怨日增,特區政府有責任儘快拿出良方與有力措施,幫助港人渡過難關,但不能病急亂投醫。去年出現扎鐵工潮、社福界員工工運,今年出現運輸界示威、飲食業界的抗議行動,這些工運乃香港歷史上幾十年來所罕見,他們提出的「改善民生、共享繁榮成果」的口號得到許多港人的共鳴,成為市民普遍的呼聲。
這些維權抗爭行動反映出香港社會「不和諧」的一面,頗為讓宣稱「現在的香港是二十年來最好時候」的港府陷入尷尬的境地。沸騰的民意與驕傲的政府之間的博弈折射出強烈的反差,暴露出自二零零三年經濟復甦以來香港社會在表面的繁榮底下有著難解的亂局。
形勢的嚴峻程度令人對香港的前途難以樂觀。民生方面的深層次問題遠沒有得到解決,表面上過去幾年以來經濟增長快速,市面似乎繁榮,但是低收入家庭大量增加、貧富懸殊不斷惡化、通脹復燃導致民生疾苦、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去年夏出現的港股大起大落反映出金融市場的重重危機,以前香港經濟的多元化局面已經改變,金融業和地產業不適當地主宰了香港的經濟命脈。目前香港的基礎經濟面臨崩潰,香港本身的經濟泡沫也膨脹得令人吃驚,經濟轉型苦無出路。而今年港府卻背離良善管治,以公幣增加新高官職位、以公幣自肥過高加薪公僕,擾亂了市場秩序,使得營商環境產生巨變,損害了本來已經每況愈下的香港整體競爭力。
事已至此,港府應當清醒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回歸良善管治。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能和執政基石是維護社會公正和實行善治善政,以大多數平民的利益為施政的依歸。特區政府絕對不能形成特殊階層,擁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能用納稅人的高額公幣去犬養自己的家丁。
社會衝突的積極意義在於揭示矛盾,宣洩民眾的表達與訴求。而檢驗政府良善執政的標準就在於使社會矛盾和衝突減少到最低限度,促進社會公平。港府應當在此經濟復甦之際還賦予民,讓平民大眾合理分享社會繁榮之成果,推出改善民生的舉措。譬如動用資源協助基層,推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如旅遊業、物流業等;增加基建投資,推動具效益的公共工程立項上馬,以刺激就業;大力推動再培訓工作;推動社區經濟活力等等。如此才能化解矛盾,避免社會衝突的再次發生。而提高民生福利,乃是政府的最高使命。
長遠來說,港府必須改變片面追求金融中心地位的做法,不能將香港塑造成一個唯經濟發展是問、眼中只有資本的都市。目前香港經濟重點傾斜於金融投資方面,整個經濟結構處於不均衡的狀況,以前香港的經濟多元化局面不再。港府應當意識到重建香港基礎經濟的重要,想辦法推動經濟轉型,而不是想著光靠金融業就可以養活七百萬港人。香港的社會和政治運作模式長期向商界傾斜的政策也應當予以修訂,以期改善整體社會環境,如此方纔是長治久安之策。
自從世界銀行在一九九零年代初期提出「善治」(good governance)這個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口號以來,強調責任性與透明化的「善治」的政府治理改革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趨勢。港府絕不可陶醉於眼前經濟的表面繁榮之中,而迴避香港種種社會矛盾的存在。只有回歸「善治」,尊重民意,認真反思引發民眾不滿情緒的真實原因,在危機與希望並存的關頭提出良好又慎重的治港方略,方為管治之正道。◇
──本文轉自第79期>自由評論
//mag.tvsmo.com/081/5036.htm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