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繽紛手札

陽明山國家公園.石梯嶺小徑-淡基橫斷古道待解的謎團

今天前往探訪石梯嶺山腰小徑,這已是最近一個多月來,第三次來探訪這條位於石梯嶺南側的山腰小路。這條小路其實是一條冷門的路線,少有人走,我所以興趣濃厚,則是因為有山友主張這條小路是淡基橫斷古道的一部份。

然而,陽明山國家公園委託李瑞宗教授完成《淡基橫斷古道自然及人文資源調查》,已清楚地描繪出淡基橫斷古道的路線,與山友的主張恰恰相反,古道是經過石梯嶺北側,而不是南側。

根據這份調查報告,淡基橫斷古道通過石梯嶺北側的後底湖鞍部(磺嘴山生態保護區的入口),然後走往擎天崗。既然事實如此,山友又何必執意另作主張呢?其中還包括我所崇敬的山界古道探勘好手。所以我對這條山腰小徑感到好奇,興趣長在我心。



石梯嶺山腰小徑



其實我對古道的探索,較傾向是旅人的觀點。專家學者研究古道,講求精確,既廣蒐文獻,又實際踏查,仔細推敲,以找尋真象。而旅人的心情則著重於行旅感懷,並不執著於窮究事實。

對旅人來說,與其耗費時間在圖書館研究古道資料,還不如揹上背包,用雙腳實際去走一趟;寧願多走幾條古道,也不願耗費心思於探究單一古道。因此,我對古道可說是愛而不專,走古道,旨在沈澱心情而已。古道幽徑,殘垣遺跡,草木花鳥,溪壑泉石,能愉情悅性,能抒發胸懷,則已值得一遊,至於古道是真是假,路線是對是錯,似乎並不是那麼的重要。

雖然如此,每當走過一條古道,親身接觸與體會之後,事後仍忍不住會想蒐集資料,渴望多認識關於這條古道的點點滴滴。對石梯嶺山腰小徑的心情也是如此。原以為這只是被山友一廂情願主觀認定的淡基橫斷古道,但實地走過之後,再詳讀資料,對於山友的主張則漸能認同。無論如何,石梯嶺山腰小徑都是一條不該被輕易忽略的古道。

歲月無情,古道堙滅,調查及考證舊路本就不易,古道路線踏查結果是否正確,在我看來,實不應太過苛求。重要的是有心踏查古道,有心整理古道,使一條消逝的古道得以重見天日。盡心而已,就算立論有誤,又有何妨?



後湖底鞍部,磺嘴山生態保護區入口



我從擎天崗遊客服務站出發,規劃去程從石梯嶺北側進入(後湖底鞍部),走學者認定的淡基橫斷古道路線,回程則走石梯嶺南側(石梯嶺、杏林山鞍部),踏查山友所認為的淡基橫斷古道,實地體驗兩條路線的差異。

從擎天崗走環形步道,往石梯嶺方向,經過金包里大路入口,爬過一坡,約半個小時,抵達擎天崗與石梯嶺之間的後湖底鞍部。這裡是磺嘴山生態保護區的入口。按規定須申請才能進入保護區,以免遭到重罰。不過我今天的行程未登磺嘴山,只走保護區內邊緣的石梯嶺山腰小徑,算是借道而已。若不幸遇到巡山員,或許可以獲得寬諒。

進入保護區,循磺嘴山登山步道上爬,這條路線,也被稱為「磺嘴山古道」,可經由翠翠谷,接榮潤古道(磺嘴山古道的一段),出金山八煙。前方的山崙,稱為「炭窯大崙」,昔日曾有農民在此伐樹燒炭,如今已不見炭窯蹤跡,而被新植的林木所取代。林間點綴著直挺的柳杉,都是日據時代初期引進台灣的日本杉木。

翻越炭窯大崙,前行約0.9公里,費時約25分鐘,抵達一處叉路口。這裡即是石梯嶺山腰小徑的入口。山友認為,淡基橫斷古道由基隆經萬里大坪、鹿堀坪、大尖山風鼓手仔彎至此地時,不翻越炭窯大崙,而是腰繞石梯嶺南側,通過石梯嶺與杏林山之間的鞍部,進往坪林坑溪(內雙溪上游),再溯紅樟湖溪出擎天崗,至河南營。



從避難小屋(聖公媽崙頭)遠眺磺嘴山



我今天預定從這裡進入石梯嶺山腰小徑。不過時間尚早,於是決定再往前走一小段,續行的古道變為平緩,沿途以柳杉林為主,是磺嘴山登山步道難得平緩的一段。

不久,看見路旁有一「大嶺牧場」的界柱,路旁有明顯的牛埒(防止牛隻逃離的矮牆)遺跡,這附近有一條叉路,淡基橫斷古道與磺嘴山古道在此分道,轉入叉路,腰繞過前方的「聖公媽崙頭」,繞往大尖山的「風鼓手仔彎」(富士坪第三草原)。

我仍循主步道,爬往磺嘴山的方向,爬上「聖公媽崙頭」,這裡有一座避難小屋,我五年前登磺嘴山,曾路過此地,當時避難小屋正在改建,只豎立幾根鐵柱而已。如今已蓋好,是一座堅固的水泥小屋。站在避難小屋前,正可遠眺磺嘴山的壯麗山容。我的行程僅至此而已。磺嘴山,美麗誘人,卻不是一座容易親近的山峰。三十年前,這裡的一場山難奪走了三名台大學生的性命,也促成了避難小屋的建立。



石梯嶺山腰小徑,沿途以柳杉林為主



我循原路返回0.9K的石梯嶺山腰小徑的入口,在叉路口稍停留,想像自己是一百一十多年前的河南勇。眼前兩條山路,難易分明。直行是上坡路,爬向炭窯大崙;取左,則是平緩的腰繞路。

若觀察附近柳杉林種植的方向,也是明顯地綿延往石梯嶺山腰小徑,轉入這條小徑後,沿途盡是柳杉森林。路徑清楚,山路好走,林木又雅,不由得讚嘆起來。約10分鐘左右,接上我上次探訪的位置,附近有小草原,於是挑塊草地,席地休息。林間草地,自成一片天地,環境清雅,而不遠處偶爾傳來遊客路過的聲嚷,這裡離石梯嶺主步道已不遠。

走出去就接上石梯嶺步道了。石梯嶺山腰小徑橫越主步道,續走往坪林坑溪。我上次已走過,這次改循著主步道,爬上石梯嶺,再返回後湖底鞍部。

站在石梯嶺上,不禁南顧北盼,思索這兩條路線。南線的石梯嶺山腰小徑是淡基橫斷古道的可能性並不低於北線。我的理由並不只單單是因為南線山路平緩,走來舒適而已。而是有重要的文獻支持。

李瑞宗教授考證淡基橫斷古道東線時,訪談當地耆老,並由耆老帶路,多次親自踏查,以找出淡基橫斷古道的可能路線,而住在萬里大坪的蕃薯伯協助最多。蕃薯伯從18歲起,就在陽明山大嶺牧場工作,相當熟悉這條山路,親自帶領著學者及工作人員多次踏查這條古道。

調查當時(2004年),蕃薯伯已高齡84歲,則其18歲時,大約是1938年,則距離淡基橫斷古道闢建時(1892年),已將近半個世紀之久。蕃薯伯其實也未必清楚古道真正的路線,只能就根據其親身的經驗提供參考而已。《淡基橫斷古道自然及人文資源調查》一文,則輕描淡寫地提及在燒炭大崙附近「有一條叉路通往風櫃嘴」(石梯嶺山腰小徑)。



石梯嶺、杏林山之間的鞍部(石梯嶺山腰小徑通過此處)



我翻閱《淡基橫斷古道自然及人文資源調查》全文,發現並未引用日據時代的《台灣堡圖》資料,而是仰賴於耆老協助踏查,這點頗為耐人尋味。

《台灣堡圖》是台灣總督府於明治31年(1898年)開始,對台灣進行全面的土地測量,結合了土地調查、地籍測量與地形測量而製成的二萬分之一的地形圖,繪測內容詳細,舉凡村庄、道路、山徑、等高線、地形、土地耕作物等都標示清楚。且《台灣堡圖》出版於1904年,距離淡基橫斷古道闢建時僅12年而已,其參考價值自不待言。

山友獨行俠指出,從《台灣堡圖》即可發現,地圖上有一條山路,從大尖山與聖公媽崙頭的鞍部(風鼓手仔彎)沿著750至760等高線,然後通過石梯嶺、杏林山鞍部,再沿著北五指山北側的山谷抵達坪林坑溪;然後路線一分為二,一往南向坪頂地區,一循著紅樟湖底溪翻越擎天崗,大約在雞心崙河南營附近接上金包里大路(註3)。而當時炭窯大崙、後湖底鞍部至擎天崗的路線,反而並未出現在《台灣堡圖》。倘若1892年時的淡基橫斷古道是走這條後湖底鞍部至擎天崗的路線,那麼從1898年開始進行的土地測量調查,何以會漏掉這條這麼重要的一條山路泥?

淡基橫斷古道存在的文獻佐證來自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時,任職臺東知州的胡傳在私人日記「臺灣日記與稟啟」中的記載。日記寫道:

「自基隆西北取道循山而行,四里至三角嶺,六里至大武崙,七里至馬鋉莊,八里至大坪腳,四里至鹿角坪,七里至磺山頂,七里至竹子拗,十四里至水竟渡,十里至滬尾。皆由山間取徑,海上窺望不及;無險阻,直捷而平坦。」

其中鹿堀坪(鹿角坪)至擎天崗(磺山頂)的路段,若依《台灣堡圖》的資料,那麼胡傳很可能就是走這條石梯嶺山腰小徑。則山友的主張,亦有《台灣堡圖》的證據可供佐證。《淡基橫斷古道自然及人文資源調查》報告書雖然提及這條路線,卻僅以「有一條叉路通往風櫃嘴」片語帶過,可惜當時未再深入探究。



石梯嶺草原



我寫本文的動機,並非企圖推翻現有調查的結果,而是呼籲更重視這條石梯嶺山腰小徑。不管這條山腰小徑是不是淡基橫斷古道的一段,都無損於它的價值。

從《台灣堡圖》即可證明,這是一條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古道,是當年頂萬里加投庄與坪頂庄的聯絡道路,也是走往滬尾(淡水)的一條道路。在這附近,山友常走的「荷蘭古道」、「瑪礁古道」,雖然古道名號響亮,但這些古道都未見於1904年出版的《台灣堡圖》,應都只是更後期才出現的古道,其古道歷史地位無法與石梯嶺山腰小徑相比擬。

這條石梯嶺山腰古道值得推薦給山友,以我分三次走完的經驗,將古道粗分為「西二段」、「西一段」及「東一段」;「西二段」因劉老先生熱心整路,目前路況最佳,可與「荷蘭古道」連走;我在颱風過後走「西一段」,路況稍差,但只要山友勤走,路況應隨時可獲改善;今日走「東一段」,則路況甚佳,走來自在,不虞迷路。這條具有百年歷史的古道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菁華區域內,距離主要遊憩區又近,實值得推廣,勿使古道因冷清乃至於逐漸堙滅。

至於古道部份路段位於磺嘴山生態保護區內,如何是好?我則熱烈響應李瑞宗教授的建言:

「現今頂山-石梯嶺的部分路段,進出於磺嘴山生態保護區,有修正該生態保護區範圍的必要。」

我衷心盼望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放寬這段古道的路禁,使山友得以親近這條古道,既不妨害生態保護,而國家公園又能增添一條美麗的古道路線。

旅遊日期:2007.09.10



行旅圖



——本文轉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www.tonyhuang.idv.tw/@



牛埒(矮牆)遺跡。



大嶺牧場界柱。



避難小屋。



擎天崗環形步道。



走往石梯嶺方向。



從避難小屋遠眺磺嘴山。



遇見小草原時,離石梯嶺主步道已不遠。



一頭水牛擋住去路,旁繞過去。



遠眺七星山,俯瞰魚路古道。



金包里大路城門。



擎天崗遊客服務站附近(遠處為竹篙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