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振:中華文化與海外華人社會(四)
【大紀元7月24日訊】【提要】中國人渡過最艱苦歷程移民海外,憑優異的中華傳統文化,建立團結和諧進步的華人社會,有利於安居樂業,繁衍發展。應提高警惕,嚴防共產專政勢力的危害。
根據歷史記載,華人移民紐約,實始於十九世紀初。據最早的史料記載,第一個來紐約華人,可能是通稱為約翰斯託官員Pang Hua Wing chong,他1807年抵達紐約,推斷他中文名是彭華號榮中,是約翰斯託在廣州十三行買辦,大概因為思鄉情切,不久回國,之後三、四十年,似再無第二個華人足履紐約。直至1847年4月12日,有早期的留美學生容閎、黃勝、黃寬三人抵紐約。當時紐約市居民僅25萬至30萬。
到1851年有華人名李華,因賭博贏錢成為一間賭館東主,另一位名亞勤於1858年居住勿街,且在柏路及披露街分別經營「鐘記煙行」和「華記雜貨店」。1869年5月10日,橫貫美國大陸的聯合太平洋鐵路完成,紐約市曾鳴炮百響慶祝,但對築路居功最大的3萬華工,頓陷失業困境,加上美西出現排華潮,美西華僑紛紛前來紐約謀生,是美國華人史上所稱的「東移」。首批東移後倡議成立紐約中華公所者有趙奉穎等人,繼有趙晃,梅振魁,伍積勛,李韶及李恩富等人參與其事。據 1870年美國人口調查報告,當時紐約市華人23名,隨後增至75名。多聚居巴士打街,大多從事攤檔店鋪,經營糖果雪茄煙業。
1827年起,華人陸續由西岸移來,由120人遂年遞增,歷一百多年演變,今天大紐約區華裔人口應逾百萬。無論老僑新僑創業多元化,力爭上游,進入主流社會,出現多方面的頂尖人才。由於移民法的放寬,大陸的逃亡潮,及東南亞局勢動盪,華人不斷分別從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東南亞各地湧來,因而一處一處的華埠相繼形成,華人超級市場,百貨公司,銀行,工廠,商店,餐館林立,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華人社團,教會,學校等,處處遍佈,呈現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
為什麼華人在紐約市第一處踏足地,選擇在下東城區(即曼哈頓區南端)﹖可能因素是﹕一,接近赫德遜河碼頭,海運港口﹔二,是市政府附近,有事容易投訴,比較安全。從今天看,這是最聰明的選擇﹔更有最明智遠見的做法,是聚居一處,守望相助,團結起來,組織起來,無論如何困難,集資購置樓宇,作為永久會所,供會員聚會,聯絡感情,互相照顧。華埠就是中國移民社會。(待續)(//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