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田瑞華、王秀亭、廖淑玲、鄭旭凱/綜合報導〕國內河川陡峭、豐枯水期分明,久旱未雨時河床下游經常乾枯無水,若遇強勁東北季風或西南風,從河床或溪床飛起的揚塵、甚至可能形成「沙塵暴」,下游附近居民長期受害,有人無奈形容自己每天「吃飯攪沙」。
雲林、台東嚴重受害
環保署空保處指出,下游河床裸露地的揚塵近五、六年來明顯使當地空氣品質惡化。例如中部地區的濁水溪下游河床裸露,東北季風來襲時,濁水溪南岸的雲林縣二崙鄉、莿桐鄉、西螺鎮都嚴重受害。
台東市鄰近溪畔住家,往往不到兩小時,室外的車子、室內的家具、地板布滿沙塵,人在戶外,一開口講話就有沙子跑進去。歷任西螺鎮長都直言,「風飛沙」是西螺的特產之一。
台東縣、雲林縣政府都曾在沙灘地上覆蓋稻草,可減少四成沙塵,但一次颱風全化為烏有,被水沖走的稻草還會成為河床的垃圾。現在改以噴水幕或河川地進行植被,迄今效果不明顯。
西螺鎮長蕭澤梧強調,中央要解決揚塵問題,需進行通盤檢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成果不大。
據環保署分析九十一年到九十六年的中部地區空氣品質,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10,指粒徑十微米以下的細微粒 )濃度逐年上升。
進一步分析整體PM10污染日之中、由河川揚塵所造成的比例,在崙背地區由九十一年的十四%、上升到九十六年的廿七%,其中九十四年曾一度高達四十七%。而彰化線西地區,由九十一年的五%、上升到九十六年的十九%。
除了濁水溪,卑南溪、高屏溪、大安溪、大甲溪、花蓮溪下游都面臨同樣景況。
跳島式植生法只能治標
為抑制河川揚塵,環保署今年在濁水溪下游嘗試運用的「跳島式植生法」(小面積架設防風網和種植植物 ),一公頃僅需五萬元經費,也能有效定沙、堆沙,和鋪稻草一公頃需要二十到三十萬經費相較,經濟許多。但環保署也坦言,「應該因地制宜,使用這些方法,不過都只是治標」。長期而言,仍需作好河川治理。
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許正園則提醒,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濃度升高時,容易刺激呼吸道,有過敏、氣喘等呼吸道相關疾病或敏感的人儘量避免外出;出門時,建議戴上棉布或外科用口罩。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