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特稿)最近無論是在香港的菜市場或是一般商店,最常聽到的的談話主題是百物騰貴,基層小民埋怨再埋怨。的確,當前香港正飽受通貨膨膨的壓力,且已開始觸發工潮,民心開始浮動,社會穩定度受到考驗。
一九九八年香港受亞洲金融風暴襲擊後,經濟開始下滑,隨之而來的通膨出現負成長。但自二零零四年起,本地經濟開始復甦並帶動通膨逐步上升。
根據香港官方最新公布的數字,六月份本地通膨率高達百分之六點一,創下十一年來新高;而去年同期通膨率只有百分之一點三。換言之,市民去年以港幣一百元可以購買一件衣服的話,現在就要多付六元左右。
對於通膨的成因,本地的學者專家普遍歸咎於外圍因素,包括人民幣升值、中國大陸輸港物品價格趨升,以及本地房租上升和各項商品服務價格持續上調等。
從歷史上看,過去香港曾經歷三次高通膨時期,而當時的通膨率曾高達百分之十五,遠高於眼前的水準。但問題是,當年的高通膨是由暢旺的經濟所帶動,普羅大眾的收入相對增加,足以抵銷物價的上升。
而這次香港在通膨大幅上升之餘,經濟成長卻開始減緩,令人憂慮香港可能會出現「停滯性通膨(高通膨低經濟成長)」。所以,儘管當前的通膨率並非歷來最高,卻引起社會各界更大的關注。
事實上,在高通膨的壓力下,本地人心已開始浮動,其中以低收入人士的情緒最為不穩。進入七月以來,本地陸續爆發工潮,大型鮮奶製品公司「維他奶」及蒸餾水公司「屈臣氏」先後受到衝擊,前者被迫同意調漲員工月薪百分之四點五,而後者仍在進行勞資談判中。
由於通膨持續惡化,加上經濟成長放緩,本地輿論開始擔心,類似工潮將會陸續有來。經濟日報於二十二日就發表社評指出,在高通膨壓迫下,基層生活不好過,資方應主動協助員工,不能坐待勞資糾紛爆發。
文匯報則呼籲勞資雙方一旦遇上糾紛,要互諒互讓;同時,當局也警告一些政治團體利用當前環境推波助瀾,以撈取政治本錢。
連串工潮及民意的反映也使特區政府感受到壓力。十七日,行政長官曾蔭權突然宣布十項措施來舒緩通膨對民生的影響,涉及金額達到港幣一百一十億元。這些措施包括減免學童搭乘鐵路的收費、免收公屋住戶兩個月的租金及免收外籍傭工的稅款等。
對於政府的上述措施,外界不少人覺得,在高通膨及低經濟成長的情況下,恐怕這只是杯水車薪。長遠而言,恐怕還得靠經濟成長及通膨回落。
短期而言,本地學者對通膨問題都不敢抱持樂觀態度。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關焯照公開表示,下半年通膨可能會突破兩位數;城市大學商學院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李鉅威則預測,下半年通膨可能會上升至百分之七。
即使政府對前景也不敢樂觀。政府發言人表示,由於國際食品及能源價格持續波動,通膨問題在今年剩下的時間恐怕仍不明朗。
綜合各方的看法,在高通膨及低經濟成長的情況下,下半年香港的經濟及社會恐怕仍將面對一些不確定因素,這對政府來說將是一次嚴格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