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時代,師父授業是經常打罵的,無非是“打你今朝有過,望你日後成人”。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訓練,無非是“要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地受罪”;“為了人前露臉,就得山後練鞭”。
一、 社會地位
在當時,相聲歸屬江湖團體「長春會」的管轄,屬於行走江湖的生意人之列。當時,凡是擺地攤靠口巧舌能掙錢吃飯的人,都叫做“吃開口飯”的,被列入了“八門”之中。所謂“八門”是指「金」——算命、卜卦、相面、測字、看風水;「皮」——賣草藥及藥糖的;「彩」——變大小戲法的;「掛」——表演武術、練把式的;「平」——說評書的;「畽」——說相聲的,行話叫做“畽春”;「調」——賣戒鴉片煙藥的;「柳」——賣唱的︰唱京戲、鼓曲、小曲皆含。
這八門裡面,金、皮、調三門所言的真實性存疑,甚至有人認為那些都是騙人的行當;而彩、掛、平、畽、柳則是屬於民間雜耍技藝,並不是騙人的把式,如此並列一起難免良莠不齊,顯見相聲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低落。
二、 演出實況
相聲建立行業之後,除了“撂地”露天演出或茶園作藝之外,還經常到官宦和富貴人家作藝,俗稱“走堂會”。清末到民初,北京的曲藝、雜耍一人陸續組織了寶全堂、成順堂、桂蟾堂、福順堂等演出班子,專應喜慶壽事的堂會,成為他們收入的重要來源。
堂會裡“點活”﹙點節目﹚的方法是這樣的,由班主把演員演出的節目用墨筆寫在“折子”上,夥計把它遞到觀眾面前,聽憑挑選,行話叫做“覿活”,“點活”好了以後,夥計高喊一聲︰「某某爺有題目,請某某某﹙藝人名﹚說一段《某某》﹙曲目名﹚!」然後演員出場開始表演觀眾點的節目。
這種供觀眾“點活”的“折子”長二吋二,寬一吋五,折子外面套著硬紙套,正中貼著紅紙條,每面上有兩個曲目,共分十八面,一個折子可以寫到四十七個曲目,頭一面上還寫有「上人見喜」的吉祥話,可以說是非常的講究。﹙也有些藝人是把曲目寫在扇子上。﹚
三、 使用行話
建立行業以後,相聲藝人之間相互交流日益頻繁,逐漸使用了一些本行專用的特殊詞語,俗稱「行話」。由於民間藝人靠賣藝糊口,既需要同行的幫助與支持,又需要與整個社會相抗衡,為了保護同行跟自身,逐漸累積成的「行話」便可用來說明門戶、聯絡感情、互相關照。
不懂「行話」的人稱之為「外行」,熟悉「行話」的人稱之為「內行」,強調“在家靠父母,出外靠同行”,“不懂江湖話,舉目無親朋”。此外,出於競爭性的需要,老一輩的藝人十分注重「行話」的保密性,沒有師承關係是概不傳授的。而相聲藝人與鼓曲、雜技藝人的「行話」基本一樣,經常使用的詞語如下︰
“活”︰段子。
“過活”︰排練段子。
“使活”︰表演段子。
“柳活”︰學唱的段子。
“包袱”︰笑料。
“倒口”︰摹擬方言。
“使相”︰面部表情。
“盤兒尖”︰面孔漂亮。
“夯頭”︰嗓子。
“泥啦”︰效果不好。
“瘟”︰平淡、效果不好。
“出盅”︰發生問題。
“抽籤”︰少數觀眾退場。
“開閘”︰大批觀眾退場。
“起堂”︰觀眾走了。
“鉚地”︰禁演。
“頂瓜”︰緊張。
“穴頭”︰組班人。
“聯穴”︰搭班聯演。
“響蔓兒”︰名聲大。
“大蔓兒”︰名演員。
“包袱”點︰愛笑的觀眾。
“杵頭”︰錢。
“拋杵”︰給錢。
“杵門子”︰要錢。
“硬買賣”︰掙錢多。
“空碼兒”︰外行。
“調侃兒”︰說行話。
“抖婆子”︰姑娘。
“抖花子”︰小女孩。
“怎科子”︰小男孩。
“倉果”︰老太太。
“色唐點”︰外國人。
“攢兒亮”︰心裡明白。
“醒攢兒”︰覺悟了。
“單春”︰單口相聲。
“對兒春”︰對口相聲。
“海”︰大、多。
“蹶”︰小、少。
“瓤”︰餓。
“念啃”︰沒吃飯。
“念嘬”︰不好。
“撇蘇兒”︰哭。
“咧瓢”︰笑啦。
“混綱”︰亂說。
“稀溜綱”︰逗趣的話。
“對托”︰正合適。
“黃調”︰不搭調。
“皮薄”︰容易懂。
“皮厚”︰不容易懂。
“碼前”︰快一點。
“碼後”︰慢一點。
“格念”︰別說了。
﹙待續﹚(//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