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相聲史《授業演出》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過去的時代,師父授業是經常打罵的,無非是“打你今朝有過,望你日後成人”。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訓練,無非是“要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地受罪”;“為了人前露臉,就得山後練鞭”。

一、 社會地位
在當時,相聲歸屬江湖團體「長春會」的管轄,屬於行走江湖的生意人之列。當時,凡是擺地攤靠口巧舌能掙錢吃飯的人,都叫做“吃開口飯”的,被列入了“八門”之中。所謂“八門”是指「金」——算命、卜卦、相面、測字、看風水;「皮」——賣草藥及藥糖的;「彩」——變大小戲法的;「掛」——表演武術、練把式的;「平」——說評書的;「畽」——說相聲的,行話叫做“畽春”;「調」——賣戒鴉片煙藥的;「柳」——賣唱的︰唱京戲、鼓曲、小曲皆含。

這八門裡面,金、皮、調三門所言的真實性存疑,甚至有人認為那些都是騙人的行當;而彩、掛、平、畽、柳則是屬於民間雜耍技藝,並不是騙人的把式,如此並列一起難免良莠不齊,顯見相聲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低落。

二、 演出實況
相聲建立行業之後,除了“撂地”露天演出或茶園作藝之外,還經常到官宦和富貴人家作藝,俗稱“走堂會”。清末到民初,北京的曲藝、雜耍一人陸續組織了寶全堂、成順堂、桂蟾堂、福順堂等演出班子,專應喜慶壽事的堂會,成為他們收入的重要來源。

堂會裡“點活”﹙點節目﹚的方法是這樣的,由班主把演員演出的節目用墨筆寫在“折子”上,夥計把它遞到觀眾面前,聽憑挑選,行話叫做“覿活”,“點活”好了以後,夥計高喊一聲︰「某某爺有題目,請某某某﹙藝人名﹚說一段《某某》﹙曲目名﹚!」然後演員出場開始表演觀眾點的節目。

這種供觀眾“點活”的“折子”長二吋二,寬一吋五,折子外面套著硬紙套,正中貼著紅紙條,每面上有兩個曲目,共分十八面,一個折子可以寫到四十七個曲目,頭一面上還寫有「上人見喜」的吉祥話,可以說是非常的講究。﹙也有些藝人是把曲目寫在扇子上。﹚

三、 使用行話
建立行業以後,相聲藝人之間相互交流日益頻繁,逐漸使用了一些本行專用的特殊詞語,俗稱「行話」。由於民間藝人靠賣藝糊口,既需要同行的幫助與支持,又需要與整個社會相抗衡,為了保護同行跟自身,逐漸累積成的「行話」便可用來說明門戶、聯絡感情、互相關照。

不懂「行話」的人稱之為「外行」,熟悉「行話」的人稱之為「內行」,強調“在家靠父母,出外靠同行”,“不懂江湖話,舉目無親朋”。此外,出於競爭性的需要,老一輩的藝人十分注重「行話」的保密性,沒有師承關係是概不傳授的。而相聲藝人與鼓曲、雜技藝人的「行話」基本一樣,經常使用的詞語如下︰

“活”︰段子。
“過活”︰排練段子。
“使活”︰表演段子。
“柳活”︰學唱的段子。
“包袱”︰笑料。
“倒口”︰摹擬方言。
“使相”︰面部表情。
“盤兒尖”︰面孔漂亮。
“夯頭”︰嗓子。
“泥啦”︰效果不好。
“瘟”︰平淡、效果不好。
“出盅”︰發生問題。
“抽籤”︰少數觀眾退場。
“開閘”︰大批觀眾退場。
“起堂”︰觀眾走了。
“鉚地”︰禁演。
“頂瓜”︰緊張。
“穴頭”︰組班人。
“聯穴”︰搭班聯演。
“響蔓兒”︰名聲大。
“大蔓兒”︰名演員。
“包袱”點︰愛笑的觀眾。
“杵頭”︰錢。
“拋杵”︰給錢。
“杵門子”︰要錢。
“硬買賣”︰掙錢多。
“空碼兒”︰外行。
“調侃兒”︰說行話。
“抖婆子”︰姑娘。
“抖花子”︰小女孩。
“怎科子”︰小男孩。
“倉果”︰老太太。
“色唐點”︰外國人。
“攢兒亮”︰心裡明白。
“醒攢兒”︰覺悟了。
“單春”︰單口相聲。
“對兒春”︰對口相聲。
“海”︰大、多。
“蹶”︰小、少。
“瓤”︰餓。
“念啃”︰沒吃飯。
“念嘬”︰不好。
“撇蘇兒”︰哭。
“咧瓢”︰笑啦。
“混綱”︰亂說。
“稀溜綱”︰逗趣的話。
“對托”︰正合適。
“黃調”︰不搭調。
“皮薄”︰容易懂。
“皮厚”︰不容易懂。
“碼前”︰快一點。
“碼後”︰慢一點。
“格念”︰別說了。

﹙待續﹚(//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提到談古論今、如水之流的「舌辯」,顯然繼承了「俳優」滑稽多變的傳統,例如《清平山堂話本》裡<快嘴李翠蓮>的快言快語︰

    「公是大,婆是大,伯伯姆姆請坐下,兩個老的休得罵,且聽媳婦來稟話:你兒媳婦也不村,你兒媳婦也不詐。從小生來性剛直,話兒說了心無掛。公婆不必苦憎嫌,十分不然休了吧。也不愁,也不怕,搭搭鳳子回去吧。也不招,也不嫁,不搽胭粉不妝畫。上下穿件縞素衣,侍奉雙親過了吧。

  • 「相聲」一詞是由「像生」逐漸演化而來的,所以提起宋代百戲中與相聲的「學」相關的藝術形式,首先要說說「學像生」。
  • 屬於摹擬聲音的技藝可以「叫果子」為例,「叫果子」就是摹擬街頭做小買賣的么暍,但是增加了音樂性,並且適當的加以美化,與後世相聲的「摹擬市聲」如出一轍。如傳統相聲《改行》中的一段,即因表演者逼真、酷似的演出,常常引起熱烈的掌聲︰
  • 宋代百戲與「相聲」裡「文字遊戲」的相關藝術形式,主要有「合生」與「商謎」兩種。
    「合生」又做「合笙」,歷史淵源較為久遠,是介乎「雜劇」、「說書」與「商謎」之間的技藝。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戲的合生,以兩人演奏對話,有時舞蹈唱歌,有時指物題詠,滑稽含諷聞名。
    「商謎」,就是猜謎,屬於語言文字遊戲,古已有之。古代「俳優」的“隱語"其實就是猜謎活動。
  • 相聲繼承了「喬合生」“指物題詠”,“應命輒成”,“滑稽而含玩諷”的傳統,更有創新和發展。如傳統相聲《兄妹聯句》蘇東坡和蘇小妹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合生」又做「合笙」,歷史淵源較為久遠,是介乎「雜劇」、「說書」與「商謎」之間的技藝。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戲的合生,以兩人演奏對話,有時舞蹈唱歌,有時指物題詠,滑稽含諷聞名。
    「商謎」,就是猜謎,屬於語言文字遊戲,古已有之。古代「俳優」的“隱語"其實就是猜謎活動。
  • 關於「相聲」一詞的由來,必須從“像生”—“象聲”—“相聲”的發展線索來看,在相聲的具體成長階段,就是從“象聲”往“相聲”過度而最後定名為「相聲」的過程。
  • 作為行業,相聲肇始於1870年前後,早期的相聲藝人把相聲作為經營性的行業,正式建立三派﹙朱紹文、阿彥濤、沈春和﹚,自立門戶,授徒傳藝,並制定行規、行話以形成慣例,並嚴禁未入門的人以假亂真,具有明顯的壟斷性。故自清咸豐、同治年間的這一代相聲藝人開始,行業上正式有了相聲這一行當,以及師徒、行會的觀念,從而也有了相聲宗譜。
  • 朱紹文即為當時一派之祖,他生於1829年,卒於1903年,漢軍旗人,幼年學唱京劇丑角,後來改為架子花臉,擅長編寫武戲、演戲、教戲,學識淵博但不熱衷科舉。1862年咸豐皇帝去世,同治元年要求老百姓戴孝,勒令百日內不准演戲、動樂,戲園子被迫關閉。家無隔宿之糧的朱紹文為了要養家糊口,只得流落「天橋」一帶,靠說笑話、唱小曲,討幾文銅板,維持生活。
  • 據說,「戲曲」的祖師爺是唐明皇;「說書」的祖師爺是周莊王;「數來寶」的祖師爺是范丹;「相聲」的祖師爺是東方朔。
  • 相聲建立行業以後,也逐漸有了正式的拜師儀式。相聲藝人的世代傳承,主要不是依據家族因素,而是另立師承線路;在過去壆相聲必須正式拜師,沒有師承門戶不算藝人,不准參加演出。而相聲界拜師必須要有「引師」——推薦師父的介紹人;「保師」——師徒雙方的保證人;還有「代師」——必須是藝人。徒弟又分為兩種,其中「拜門」生——是指“帶藝投師”,只是為了入門後取得藝人資格,能夠公開演出,其實本身已經具有演出本領,這樣的一般一年業滿。以及「授業」生——拜在門下正式開蒙學藝,要三年另一節的時間才能出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