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十五日電)漫步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有些眼尖的遊客,可能會在林道旁的腐木或石頭上,發現一種黑黝黝、黏呼呼的「壁虎」,但是,遊客千萬別誤會,這可不是壁虎,而是自八月一日起,被農委會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的山椒魚,民眾切記不要捕捉。
野生動物保育法立法十九年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本月初首次更動保育名錄,將屬於冰河孑遺的山椒魚保育等級,從「珍貴稀有」調升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並自八月一日起實施。
台灣的山椒魚,因生長在高海拔的山上,數量原本就稀少,這幾年因棲地遭破壞而面臨消失的危機,更因全球暖化,導致高山棲地縮小,而使得牠生存岌岌可危,因此,農委會這次修正野生動物保育法名錄,將牠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指出,這種外貌跟壁虎、蜥蜴有點像的「山椒魚」,因名字中有「魚」而常被誤認為魚類,事實上牠是屬於山椒魚科(Hynobiidae)的兩棲類,又名「台灣小鯢」、「阿里山小鯢」、「土龍」,因體臭類似山椒味,所以被取名為「山椒魚」。
嘉義林管處表示,山椒魚的身體外表光滑,幼小的個體顏色較黑,長大後就逐漸變成褐色、咖啡色或淺褐色,牠的特徵是頭圓而扁,小眼睛,大嘴巴,有短短的四肢,可爬行於陸地及樹上,皮膚柔軟而黏滑,是台灣特有種生物。
林管處說,有很多遊客初次見到山椒魚,都會以為是壁虎、蜥蜴之類的生物,所以也不會放在心上,事實上,牠是極珍貴的保育類動物,但與壁虎、蜥蜴卻無親戚關係,反而與大陸國寶「娃娃魚」有血緣關係。
由於台灣山椒魚是由卵孵化成蝌蚪,再發育為成體,因此,呼吸器官由鰓變成肺的過程中,發育較差,於是皮膚上分佈了許多黏液線,可使皮膚保持濕潤,幫助呼吸;當成體在肺部發育完成後,腮會逐漸消失,之後就改為用肺來呼吸,並離開水面生活。
阿里山山椒魚是「國寶級」的台灣特有種兩棲類,嘉義林管處曾於2002年起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行四年研究,由教授呂光洋研究團隊在阿里山的小山谷試驗,成功復育出小山椒魚,原本嘉義林區管理處有意在阿里山開闢高山溼地生態展示場,但後來卻無疾而終。
根據呂光洋的研究,山椒魚只分布在海拔兩千公尺以上的高山,阿里山區可在小山谷、溪谷及溪流兩旁陰暗潮溼處發現少數族群分布,由於牠的卵及水生幼體都生活在溪流中,因此,營造復育棲地溪流時,在冬季山椒魚生殖期間絕不能乾涸。
呂光洋指出,山椒魚在分類上屬於小鯢科,多分佈在大陸和日本等溫帶、寒帶地區,台灣山椒魚是唯一分佈在亞熱帶地區,才顯得牠的珍貴與稀罕。
一般認為山椒魚是冰河時期擴散隨之到台灣的,冰河退卻後,存留在氣候類似寒帶的台灣高山。呂光洋推測,台灣山椒魚可能至少在數十萬年前的冰河時期來到台灣高山,台灣最後一次冰河期大約發生在十萬年前。
由於保育類野生動物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買賣、陳列、展示、持有、飼養,而一般類野生動物也不得任意捕捉,否則將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十七條處分。民眾如果在阿里山區遇見山椒魚,不妨以欣賞的角度,不要驚動牠,更不要捕捉牠,以免受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