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藺草編的茭薦

李吉崑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先民們非常珍視資源,一切資源都得一再重複利用,既使化為灰燼,也灑在菜園裡當肥料,真是做到了「物盡其用」的地步。

所以,日常購物或外出,都會提著竹編的菜籃或帶條大方巾,以便隨時裝東西,倘若裝不下,還有大方巾可供綁提(對角兩兩綁住)。

至於藺草編的茭薦,雖然既美觀又方便,但卻少有人用,因為只要一看到或一聽到茭薦,就會聯想到乞丐(閩語稱「乞食」)。乞丐除了少許替換衣物外,尚有碗筷或其他撿拾而來的零碎小東西,因此茭薦儼然成為乞丐的專屬物件,昔日亦不多見。


茭薦 / 年代:20世紀 材質:藺草 長:48公分 寬:47.7公分

閩南語有句俗諺說:「嫁雞隨雞飛,嫁狗隨狗走,嫁乞食揹茭薦斗。」是說從前女子的命運像菜種(菜籽命)一樣,灑在那兒就長在那兒,要認命好好過自己的日子,不要羨慕別人。昔日,因為女子無法受教育,長大後無謀生能力,一切只得認命;今日的台灣,人人都能受教育,而且教育資源豐富,只要肯努力,肯好好把握,就能改變命運,開創美好未來。

本文轉載 台灣文化園區部落格://bloguide.ettoday.com/taiwanox/
圖文版權歸台灣文化園區所有,請勿複製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唐代後期,由於銅材不足,唐武宗會昌五年(西元845年),下令將各地寺廟內的銅鑄佛像銷毀,用以鑄錢。這次所鑄的「開元通寶」錢,背後印有鑄造地的地名。這批開元通寶,稱為「會昌開元」。
  • 晚唐五代,幞頭的形制有所變易。《雲麓漫鈔》記謂: 「唐末喪亂,自乾符以後,宮娥宦官皆用木圍頭,以紙絹為襯,用銅鐵為骨,就其上製成而戴之,取其緩急之便,不暇如平時對鏡繫裹也。僖宗愛之,遂製成而進御。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頭,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蕉葉之狀,合抱於前。」由此可見,這時的幞頭,已變成為一頂帽子。
  • 在古時,凡還沒有成年的孩子,不分男女,多將頭髮集束於頂,結成兩個小髻,左右各一。因其形狀如牛角相似,故名 「總角」。《詩經.齊風.甫田》:「婉兮娶兮,總角井兮。」孔穎達疏:「聚兩髦言總,聚其髦以為兩角也。」這裡的 「升」指的就是孩童髮式。因兒裡髮髻分立於囪頂,形如 「井」字,故以為名。
  • 唐代是一個繼往開來的時代,政治上的開放和思想上的活躍,都超過了以往的歷史水平。這個時期的婦女,十分注重外表修飾,最明顯的特徵是面部妝飾。
  • 和塗抹脂粉一樣,我國婦女的垂眉之風,早在戰國時期已經形成。到了唐代,更加普及。不論在宮廷還是民間,都流行這種妝飾。
  • 作斜紅妝的婦女形象,在新肛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絹畫和泥塑木俑上還有大二反映。這種妝飾一般多給在太陽穴部位,左右各一,工整者形似弦月,複雜者妝如傷口,為了加強殘破的感覺,有的還特在其下部,用胭脂伍染成血跡模樣。
  • 古代婦女,家居時梳哲,外出則戴帽子。帽子的作用,除了御擋風寒外,可用來蔽面。蔽面的風俗由來已久。它的產生,與古代社會的禮教有密切的關係。按 《禮記.內則)規定:男女無故,不相授器,不共水井,不同寢席,不通衣披。
  • 婦女下體穿裙,是漢代以後流行起來的一種風俗,隨著社會風尚的不斯演凌和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裙子的款式也不斷更新,無論從造型、色彩或裝飾上看,都有許多新的發展。
  • 睛代甲胃,基本承繼南北朝時的形制,以明光銷為主,也有用兩檔銷者。明光鎖的樣式,前後稍有變化。初期與北朝晚期相似,如陝西三原雙盛村開皇二年 (公元582年)李和墓出土的陶俑:頭戴兜鋆,身披明光錨,.緯甲通作盆領,胸背左右各佩固形護鏡,肩部裝有披膊,著時在腰間繫束皮帶。
  • 半官是一種短袖上衣,其制由漢魏時期的 「半袖」發展而來。短袖衣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漢代,時稱 「繡掘」。因其衣袖之長,為長袖衣的一半,故稱之為 「半袖」,也稱「半臂」。一般多作成對襟,長及腰際,兩袖寬大而平直,長不掩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