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生質能衝擊經濟 台能源政策應回歸市場機制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3日報導】-世紀危機專題報導系列之六(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十三日電)為降低對進口原油依賴,許多國家積極發展生質能,但生質能立基在補貼機制上,造成人車爭糧,反而衝擊經濟,引爆全球通膨。面對油荒困境,學者呼籲,能源政策應回歸市場機制;開徵能源稅,以價制量;不要用補貼方式發展再生能源;開發真正具成本效益的節淨能源。

國際原油價格飆漲,許多國家都希望能降低對進口原油依賴,甚至提高到國家安全層次。美國去年通過新能源法案,要求2015年生質能源應達到每年 150億加侖,其中,政府以預算補貼玉米乙醇酒精生產。

「許多國家表面上都說,生質能是節淨能源,可生產較少的二氧化碳,減緩地球暖化。但事實上,背後是由龐大的農業利益團體、生質能產業團體所遊說推動」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分析。

「全美最大的玉米產銷公司 ADM一直遊說美國國會補貼玉米乙醇生產,以解決玉米過剩問題。這背後有龐大政經利益, ADM提供政治人物龐大獻金,換來政策背書支持玉米乙醇生產,進而刺激一連串相關新興產業,所以相關工廠一棟一棟的蓋。」前立委、愛荷華州立大學核子工程博士陳明真舉例說明。

「另一方面,美國新能源法通過後,玉米價格飆漲,愛荷華等玉米大州農民更是歡天喜地迎接這個好消息,這是美國政客討好農民的標準手段」,陳明真說。

不過,有學者觀察指出,發展玉米乙醇有助於美國整體國力,第一,一旦整體產業發展成熟後,美國可大幅減低對進口原油的依賴,還可扶植國內生質能相關產業;第二,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生產國之一,玉米價格飆漲,對美國農民及外貿都有助益。

發展生質能背後有複雜的政治、經濟因素、國家安全考量。最重要的是玉米乙醇被認為是綠色能源,使用時生產較少的二氧化碳。

不過,有些科學家對此並不以為然。

「因為製造玉米乙醇過程中,需要犁地、栽種、灌溉、施肥(特別是大量化肥)、收成、磨粉、釀造、蒸餾、分裝、運輸,每個環節都要使用能源」,陳明真強調,「科學雜誌曾撰文詳細分析,玉米乙醇並不是真的綠色能源,而且農民搶種玉米,排擠其他穀物生產,間接助長全球糧價飆升,傷害各國窮人」。

「不只科學家、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諫言,連美國學術界也呼籲不再要發展生質能,以免傷害全世界的窮人,但似乎止不住全球這股趨勢」蕭代基說。

因為不只美國,歐洲也熱衷發展生質能源,並以補貼方式鼓勵種植生質能源作物,預料2020年將有15%農地轉從事生質能源生產。義大利、俄羅斯等國均計劃興建生質能源廠。歐盟、英國已規劃生質能源的占比。

雖然國際組織都正視到這波糧荒,但學者預估,美國基於利益考量,不會停止這項政策,而會以捐助更多糧食基金給爆發糧荒的窮國。

此外,若從經濟角度來看,「生質能產業是經由補貼所發展出來的產業,事實上並沒有『正產值』,並不符合市場機制,對全球總體經濟發展是不好的」,蕭代基分析。

生質能是為因應油荒所研發的新興替代能源,卻反而可能衝擊全球經濟。那到底要如何因應油荒?

「因應油荒最好的方式,首先,不用要補貼的方式發展替代能源;第二,各種能源必須能反映真正的成本,包括生產成本與外部成本(使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第三,要開發真正具成本效益、值得開發的能源,例如核能」,蕭代基提出具體建議。

陳明真主張,面對油荒時代,各國應儘速立法通過開徵「能源稅」,以價利量,讓民眾主動節約能源;不應以農產品發展生質能,應以無用稻桿、木屑發展再生能源;重思考發展核能的可行性。

中央研究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今年二月發表「因應地球暖化台灣之能源政策」,為新政府提供建言,也提出類似的建議。

中研院主張,應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課徵碳稅(能源稅)、提高電器及車輛等能源效率標準;提高再生能源、天然氣、具碳捕捉和封存技術的循環發電及核能等低碳能源比重;石油業進入障礙應予排除,並開放電力及天然氣市場,建立自由化、公平、有效率的能源市場;在國內及國外進行碳權交易。

各國政府是否願接納專家學者的憂心建言,現在還很難看得出來。但至少有好消息傳出,由於棕櫚油原物料價格飆漲,東南亞多項提煉生質柴油計畫今年五月紛紛喊卡,有助於許多熱帶雨林免遭砍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