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萱儀/台北報導〕台灣自行研發的抗禽流感藥物「零流感」再進化!第二代「零流感」不但讓製程縮短近一個月,總產率提高兩倍;且初步實驗顯示,其相較於國際通用的「克流感」效果更好。
目前市面上四種抗禽流感藥物中,只有泛效性的「克流感」是口服藥,但中研院基因體研究所與台大化學系合聘教授方俊民表示,目前在挪威有二十%患者出現抗藥性病毒,且它對神經系統也有影響,有些十幾歲孩子吃了會夢遊。
目前製作「克流感」原料是八角中的莽草酸,八角雖常見,但要大量製造純度精良的莽草酸並不容易。此外,製造克流感需用到易引起爆炸反應的試劑「疊氮鈉」,製藥過程相對危險。
製程短產率高二倍
台灣由方俊民與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於去年9月推出第一代可抗禽流感與人類流感的「零流感」。當時團隊使用的原料是木醣,由於結構上含有「疊氮」,大量製造時仍有爆炸危險,且製程需四十五天。
到了第二代,團隊找到相當普遍的石化原料「溴苯」做起始物,不但沒有爆炸疑慮,且合成藥物的過程少了八個步驟,製程因此縮短為十四天,總產率卻提高兩倍,治療所需劑量也比較少。
方俊民表示,觀察白鼠實驗,服用「零流感」的老鼠不但存活率比服用「克流感」者好,且恢復體重情形也較明顯。且以溴苯為起始的合成過程具多樣性,既可合成「克流感」也可合成「零流感」。
這項研究論文昨日被德國化學雜誌《Angewandte Chemie》選為「熱門論文」刊出,凸顯其重要性。
預估五年後上市
台灣自家研發的「零流感」何時上市?學者估計約需五年時間。方俊民指出,目前已與藥廠積極洽談專利,但「台灣製藥公司有後端經驗,卻沒有中間發展過程經驗」,例如小鼠實驗後的大鼠、狗及人體臨床,過程需要的藥劑數量及經費龐大,而觀察實驗動物的代謝反應、藥效實驗、毒理實驗也都需要龐大經費與人力,「國外可能一個實驗室有一千個博士生在做」,他說:「但台灣製藥公司還是很有機會,我們會以台灣為優先考慮,希望生技製藥能真正開發出有價值的產品。」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