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知名作家史蒂芬.金面對車禍的傷害與回應揭開序幕,主文論述不是印象中軟綿綿、輕飄飄、讓人涕淚縱橫的感恩抒情文,而是思維嚴謹、論述細緻地引用神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的研究,旁徵博引地開展感恩所涉及的多重向度;感恩的深度及廣度瞬間被擴散開來,在橫向與縱向的鋪陳描述中,更處處透顯出神學、哲學和科學的視域觀點及深刻內涵。
閱讀本書,勾起我幾個生命片段的回憶,這些片段帶我重新觀看、深思至親走過的巨大傷痛,他們對於感恩的理解、體會與實踐為何?那些令人難以想像的超越及動能從哪裡來?本書激發了我回顧品味的深度以及開創前瞻的豪氣。
說到回憶,首先是我的母親,家母在她小學二年級時,父親因病過世,於是開始承擔家務責任,小學畢業即投入幫傭行列,分擔家計,直到她的兄弟學成獨立。而後嫁入比她的原生家庭更貧窮的家庭,她刻苦耐勞地鼓舞我父親勤奮打拚,幾十年來在貧窮的水平線上奮鬥不懈。
三十多年後,她的三個孩子──我和姊姊、弟弟陸續發病,行動、浴廁漸漸無法獨立完成。她一生的遭遇、奮鬥與愛心,見證了生命的奧祕力量。還記得,我國小三年級時,有一天母親帶一位小男孩回家,母親對我們說:「這位小朋友要在我們家住一陣子,你們把最好的玩具拿出來跟他一起玩。」
我們三個小孩從小乖巧順服,我們回答著「好」,但是心中有點怪怪的,覺得我們家境並不富裕,怎麼還要接待別人?再說哪來最好的玩具?頂多是吃完的糖果盒子,現在連這僅有的、跟同學根本不能比的玩具,還要分給陌生小孩,心中就是怪異勉強。
接著,母親單獨對我們說:「這位小男孩父親生病,母親離開他們了,沒有人可以照顧他,你們願不願意他到我們家來住?」我們一聽,毫不猶豫地點頭願意。母親又問我們:「平常你們吃一碗飯會飽,現在,你們願不願意只吃半碗飯,將另外的半碗分給需要的人?」我們又是一陣點頭。
小時候我們不懂這事背後的深意,漸漸長大,我們愈加明白愛和慷慨的人生觀,來自知足感恩的生命信仰。雖然我們現在連四肢健全都說不上,但在這痛苦、失落、無助的過程中,我們培養出看見希望的眼光,能為所剩的生命獻上感恩,即便死亡,也是恩典。關於這樣的經驗,本書提出系統性的論述,說明其何以如此,以及練習轉念的具體操作途徑。
另一個例子,我的小兒子令謙(我先生和乳癌過世的前妻淑宜的孩子),他問我好幾次:「玉欣阿姨,你以後是不是就不能走路了?」
我回答他:「對啊。」他露出悲傷難過的表情,然後追問:「那是多久以後?」我說:「大概十年吧。」他總是難以置信、不願意相信地過一陣子就會再問我一次。我可以感受到他失去母親的失落,也可以感受到他珍惜現在的我,因此,我會跟他的父親,也就是我的先生請求通融,讓令謙陪我去上班、跟我去錄音;他坐在我的辦公室裡等我,雖然我不能在他身旁陪他做功課,但我們都知道,等一下會議結束,我們可以一起坐車回家、一起買麥當勞吃、一起度過不一樣的星期三之夜,這樣的等待與陪伴已經足夠幸福!
幸福感的基礎來自感恩的體認,本書提出感恩必要的體認,我認為這是幸福之鑰。體認:(一)因某人的好意而受惠,(二)對方是刻意給你好處,而且他通常要付出某些代價,(三)這個好處在對方眼中具有價值。感恩若沒有他人的付出,你不會是今天的你。存養這樣的體認,生命將能在謙卑、挫折中孕育豐盛果實。
《愈感恩愈富足》將感恩的內涵與操作步驟,透過科學的研究方法,使神學、哲學、心理學、文學融為一爐,綻放出理性而動人的精神力量。我的目光從第一頁便被吸引住,欲罷不能,直到體力不支,心中仍為一股恬靜暖流籠罩、光照。◇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