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國異議作家在四川災區的故事
【大紀元6月9日訊】﹝大紀元記者黃一山編譯報導﹞時間是 2008年6月7日下午11時50,地點在中國四川的離都江偃不遠的街子鎮,大陸著名自由文學作家與音樂家廖亦武正在尋找一位採訪過職業送葬人,一個中國社會的邊緣人用了人生的大部份歲月陪伴在去世者的身旁。
中國四川,這是廖的家鄉也是這次5月12日毀滅性地震的中心。一個月前在他的公寓裏,地震中廖撞傷了他的一個膝蓋。當時他掙扎躍起並跑出住家外,幸運地,他的住家和家人都倖存著。
廖提到災區的一個小故事,他發現一名母親,她女兒的屍體從其中一個最惡名昭彰的倒塌學校「聚源中學」的瓦礫中被挖出來。這個遇難的女學生被他父 母發現她與另一名遇難學生抱在一起,埋在倒塌的校舍裡,地方幹部在他們苦苦哀求下繼續挖掘,才把屍體挖出來。廖說:「那個母親哀傷地泣不成聲,即使我不能再次接近她,我讓錄音機開著去錄下她的聲音,那畫面是令我最難忘的一幕」。對於超過數十倒塌的學校所累積的越來越多的民憤,廖說:「這是一個弱勢群體對抗 一個龐大的政府機構,他們其實知道他們也許只能抗爭,而不會得到任何回應」。
自從19年前,廖公開表示哀悼在天安門廣場中遭到軍事鎮壓民主抗議活動的受難者,廖和他的工作就遭受到政府部門的監視。在當時,作為中國的一個 最著名年輕詩人,他錄下自己哀悼吟出他有關這場殺戮的詩作《大屠殺》。通過私底下的口耳相傳,這個錄音帶廣受歡迎。但是緊接而來的是4年的牢房日子。
他在服刑期間,廖開始準備做一份新工作─採訪。被釋放出獄後,廖到各地去做了許多奇怪的工作,主要還做了超過300多位社會低收入邊緣人的採訪 工作。 廖以他的局外人的聲音結合著這些採訪敘述成一篇篇的故事,他經常多次訪問同一個人,有時沒有藉助筆記型電腦或錄音機的情形下,憑靠著他的回憶錄寫成故事。
當他重回這些地區,廖正在尋找他在《底層》 一書中曾採訪過的人。他還擔心地尋找一位專業送葬人,一位曾經跟他描述他和他的同事在一個葬禮上為他們覺得厭煩的人哭著送葬。這位七十多歲了的職業送葬人說,隨著某些傳統的褪色,他的工作機會逐漸消失。
廖說:「我不能找到他,這實在令人難過,他的一生都在為他人送葬,現在我想他沒有足夠的精力,為所有這些人送葬」。
「這些死亡即將改變中國和中國歷史」在即將去探詢更多關於災區的故事前,廖在他家附近的茶館接受了美聯社採訪這麼說。「許多中國人過去都注視著他們國家的經濟成就,同時也對國家在全球的新興勢力和地位感到驕傲,現在他們將更加關注本身的痛苦和命運」。
中國政府不贊成廖探訪社會的陰暗角落如政治犯、公廁管理員和痲瘋病患的方式─更加不同意廖發表相關的故事。這些採訪故事甚至曾出現在《巴黎評 論》中。 今年他的一本著作《底層》的英文版也在美國上市了。 美國筆會的Larry Siems說:「他很了不起,有點像中國的Studs Terkel﹝美國普立茲獎的得主和口述歷史學家﹞」。《巴黎評論》的編輯 Philip Gourevitch 寫在《底層》這本書的前言提到:「簡單來說,在整個中國社會假裝共產黨不存在的環境下,他是一個媒介」。
廖的著作,大部份禁止在中國出版,而只能在西方出版,內容多是描述在中國的經濟崛起背後的故事。他的新書將探討此次大地震是如何造成超過6.9萬人失去生命。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