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許文光生活歷險書寫美籍華人史
【大紀元6月5日訊】(大紀元特約記者張芬﹑袁科報道)「生活是一系列的歷險﹐讓你去體驗。它不是
好或壞﹐它只是生活﹐僅此而已。」對于出生在舊金山中國城的第二代華裔許文光來說﹐他的一生確實可以說是充滿了歷險和傳奇色彩。
父母來自大陸的許文光在中國城長大﹐16歲離家到德克薩斯州當牛仔﹐17歲入伍﹐二次大戰爆發後﹐被派到東南亞戰場﹐被日軍俘虜42個月﹐在緬甸熱帶雨林中修建鐵路﹐也就是著名電影「桂河大橋」中所描述的。
許文光是二次大戰中唯一成為日軍戰俘的美籍華人﹐他如何能夠在那麼艱難困苦的戰俘營環境下生存下來呢﹖許文光說﹐他在家裡﹑中國城和德州農場的經歷中所學到的生活技能﹐幫助他渡過最艱難的日子。「因為我們成長在經濟蕭條時期﹐環境很困苦﹐我們學會了設法應付。」
同時許文光認為﹐待人處世的態度和價值觀也很重要。「 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感到苦澀是沒有用的﹐」他說﹐「因為你有那種感覺﹐它就會影響接下來發生的事。如果你對未來採取更樂觀的方式﹐也許結果不會總是那樣 (好)﹐但至少你有希望它可能會那樣發生。」
在艱難中﹐許文光與戰友同甘共苦﹐成為比家人還親近的關係。「我們互相了解﹐不需要任何表面的裝飾﹑文化或社會。我們知道我們是誰﹐我們是什麼樣的男子漢。」許文光這樣描述他與戰友的情義。從1945年至今﹐每年八月中旬二戰勝利紀念日﹐許文光和他的戰友們都在德州團聚一次﹐從未間斷。
戰後﹐許文光回到灣區就讀史坦福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在柏克萊的勞倫斯試驗室工作。許文光一生的經歷可以說構畫了華人早期在美的歷史。對于自己的身分定位﹐許文光如何看待呢﹖
「我的思維方式是中國人的﹐我感覺是中國人﹐儘管我不說中文﹐因為如果我們一天不吃一頓米飯的話﹐我就會不舒服。」許文光說﹐「我擁有兩個國家(中國和美國)中最好的東西﹐我可以從兩個世界中選擇任何我想要的。」
許文光的太太譚碧芳說﹕「我記得有一次他告訴我﹐他是中國人﹐他是美國人﹐但最重要的﹐他是一個人。我想這是他最強烈的身分定位﹐他的人性。」
譚碧芳說﹐當許文光回到中國拜訪他祖先的村莊時﹐他感受不到聯係﹐儘管那裡是他父母來自的地方﹐儘管他在家譜裡﹐可他感受不到他是那裡的一部份。他看起來是中國人﹐但他不是中國的一部份。他是獨特的在美華人。
許文光的經歷都收錄在《許文光歷險記》一書中。研究美籍華人歷史的譚碧芳就是該書的作者。事實上﹐這部書的成書過程成為他們的紅娘。◇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