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前瞻計畫 尋找下階段潛在明星產業
【大紀元6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台北三十日電)資訊電子產業之外,台灣下一個優勢產業在那裡?中央研究院院士王佑曾執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台灣前瞻計畫」,已甄選6個導向早期技術的發現、1項服務計畫,以及1項取得早期技術計畫,作為現階段開發早期技術的台灣潛在明星產業。
「台灣前瞻計畫(Foresight Taiwan)」全名為「台灣學術里程與科技前瞻計畫」,係國科會出資、中研院執行的研究計畫案,目的在探討並強化科學與技術在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所扮演的角色。
儘管高科技為台灣產業基礎代名詞,但王佑曾認為,若僅續強化目前產業基礎技術,將難以維持台灣經濟健康成長。他說,台灣經濟成長在1980年代達高峰後,即開始穩定下降,「即使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期間也不例外」。
由於奠定台灣過去產業發展的基礎技術很少源自台灣,他認為,如何運用台灣學界目前已有創新研究成果,並開創新技術、新產業,使科學研究投入獲得回收,將極為重要。
該計畫自2007年開始執行,目前已甄選碳水化合物合成、三維神經影像、奈米結構、微聚焦X光、晶體光纖、非揮發性記憶體6個導向早期技術的發現、醫療旅遊服務計畫,以及建構早期技術併購資訊平台研究計畫,希望開創台灣潛在優勢產業。
獲甄選的6個導向早期技術發現分別為清大化學系教授洪上程主持之「碳水化合物嶄新合成方法的開發」,可應用於碳水化合物合成之自動化;清大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江安世主持之「以高解析度三維生物影像技術培育台灣前瞻科技」,可能的新產業為三維腦部掃瞄。
清大物理系教授果尚志主持之「奈米結構自組裝陣列之集體性質研究及其光電應用」,可應用於次波長積體光學、成長其他單晶的模版;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員胡宇光主持之「利用奈米醫學及微聚焦X光加強癌症之放射治療」,可應用於癌症放射治療。
台大電機系教授黃升龍主持之「功能性玻璃披覆之晶體光纖研發」,可能的新產業為光學同調斷層攝影術;逢甲大學材料與製造工程研究所教授金重勳主持之「奈米侷限物質相變」,可能的新產業為與IC製造技術相容的非揮發性記憶體。
在服務計畫方面,由台大醫學院教授許世明主持之「醫療旅遊(整合新興市場策略、商業模式和創新醫療科技以發展我國國際醫療產業)」獲甄選補助,未來有機會發展出類似杜拜的整合型健診城市。
至於獲選取得早期技術計畫為台灣科技大機械系教授鄭正元主持之「建構早期技術併購資訊平台研究計畫」,預期工作內容為建立找尋和評估早期技術的資訊平台。
國科會表示,「台灣前瞻計畫」第1階段為期4年,第1年已補助6000萬元,第2年預計編列1億元繼續執行。在方向確立後,政府除對8項研究計畫分別補助,接下來也將探詢創投業者,瞭解其參與計畫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