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如何杜絕兒童肥胖問題?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6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唐依旋綜合編譯) 青少年時期的肥胖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研究顯示:大多數有孩子過重困擾的家長都未能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幫助他們,而是要求他們節食減重。這樣的舉動,不僅無法幫助他們,反而容易成為失敗的導火線。

據美國肥胖組織(AOA)指出有15.5%的青少年及和15.3%的孩童有體重過重的傾向。青少年肥胖不僅會影響生長及心理發展,更易造成在成年後出現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和動脈硬化等疾病。研究也指出:青少年時期的肥胖很可能會伴隨一生。因此,培養正確的觀念來面對並協助孩子渡過體重過重的困擾便格外的重要。專家表示:最好的辦法就是「少說、多做」!

保持「少說、多做」之原則

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的黛安博士(Dianne Sztainer)所主導的研究中,研究團隊對170組孩童過重的親子組做了追蹤調查。結果發現,許多家長並未意會到自己的孩子體重過重。

在女孩的部份,有54%的父母正確的認知自己的孩子過重,而其餘的則認為自己孩子的體重與正常質差不多。而男孩的部份則只有40 %體認到自己的孩子過重。

然而,無論是否體認到自己的孩子體重過重,這兩組家長在給孩子的飲食習慣,如:與家人用餐的次數、食用蔬果的量是大致相同的。他們讓孩子食用速食、吃飯時看電視、喝汽水、吃糖及鹹的零食等飲食習慣,以及鼓勵孩子多食用健康飲食的比例也相當,並無太大的差別。

在體認到孩子過重的家長中,約有 57%會鼓勵他們的孩子節食以控制體重。值得重視的是,無論是男孩或女孩,被鼓勵節食的孩童以後復胖的機率較一般孩童增加了三倍。其實,過去便已有研究顯示:那些被要求要節食的孩童,日後更容易因暴飲暴食、不吃早餐、不健康的飲食及較沒活力等因素而導致復胖。

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大學的黛安博士表示:「憂心孩子體重過重的家長,應多做、少說。給他們多吃一些水果,多些家庭用餐的機會、多一些活動身體的方式並減少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少說一些關於他們的體重及節食的話題。因為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對這些話題非常敏感,且非常容易將父母善意的出發點變成一種嚴厲的批判。」

如何正確計算孩子的體重

營養專家表示:真正正確的體重計算方式,並不是只看測得的體重,而是納入身高與體重等因素並計算出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簡稱為 BMI。不同的年齡及性別,BMI 的標準質數也不相同。BMI 的正確計算方式為:

BMI =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平方

所得的數值再和青少年及兒童的量表對照,若是BMI質超過85%的同齡孩子,那麼便有過胖之虞。

建立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

營養學家認為:造成孩子過重的最大因素在於飲食不均衡及運動不足。因此最好的減重方式,是父母帶頭做起,全家一起改變飲食及生活的習慣。如輕油少鹽、多食蔬果,並多從事戶外活動等。臺灣高雄醫學大學營養系主任黃孟娟也提供了兒童飲食應注意幾項原則,可幫助家長正確的認識食物並給予孩子健康的飲食。

1. 主食以全穀類為主:全穀類食物除了富含醣類與蛋白質以外,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及纖維,與較精緻的主食類食物相較,其營養密度較高。如大麥、小麥、燕麥、五穀、小米及糙米等。

2. 食物用油以植物油為主:一般人使用的食用油,如大豆黃豆油、玉米油、葵花油以及葡萄籽油都是不錯的選擇,其所含脂肪多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亦含有孩童成長所需的n-6以及n-3的必需脂肪酸,對孩子的健康很有益處。

3. 留意看不到的油脂:深受小朋友喜愛的炸薯條、炸雞以及烘焙製品中,使用較多的氫化植物油,這也會增加油脂中「反式脂肪」的含量。許多醫學報告證明,反式脂肪對於人體的心血管系統會有負面的影響,因而小朋友高頻率的食用,對健康會有不良的影響。

4. 多食用堅果類:堅果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豐富的維生素E,對於小孩的健康非常有幫助。

5. 選擇顏色鮮豔的蔬果:深綠、深紅、深紫、橘黃色的蔬果都是具備高營養價值的好蔬果。另外,「包球狀」蔬菜,如高麗菜、萵苣、白菜等也營養價值很高。深紫色蔬果如:紫高麗菜、茄子、藍莓及葡萄;深紅色蔬果如:紅蘿蔔、小紅莓、草莓及李子;橘黃色蔬果則包括柳丁、葡萄柚、鳳梨、芒果、木瓜及西瓜等。

除此之外,培養孩子運動的習慣也非常重要。除了讓孩子固定到戶外走走、活動身體,也應讓孩子維持早睡早起的良好作息習慣。黛安博士也提醒大家:「這項研究的重點,是希望家長不要只將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體重變化上,並能提供家長一些技巧、健康的環境及較有效益的體重管理方式。」以正確的態度來輔助孩子,才能更有效益的擺脫體重過重的困擾,並獲得身心的平衡與健康。

(//www.dajiyuan.com)

評論